【本報訊】六月下旬出刊的最新一期「科學」期刊報導,古 生物學家發現一種原棲息於林木,類似蜥蜴又會滑翔的小型爬蟲動物化石,其身軀有一組複雜的羽毛。此一發現對鳥類係由恐龍進化的理論形成挑戰,因為這種古生物比恐龍出現的年代還早。 這種據信屬爬蟲類古蜥綱的四足動物稱作「Longisquama insignis」,存活於二億二千萬年前,亦即恐龍初漫遊於地表之際,也比已知地球上的第一隻鳥類「始祖鳥」出現的年代早約七千五百萬年。 這件化石於一九六九年在中亞吉爾吉斯出土,長廿六公分,沿脊椎有六至九對羽毛狀的附屬結構,原始報告將之描述為「長鱗片」,未引起科學家的興趣。去年俄羅斯將之納入一場化石巡迴展,在美國堪薩斯城展出時,為奧立岡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魯本和瓊斯見到,他們認為這件小化石背上的附屬器是羽毛,從此對之展開長期研究。 瓊斯說那隻爬蟲化石背上的羽毛生長得很完整,同時「很像鳥羽」。他說:「骨骼也很像鳥,有鳥狀的頭、肩胛和胸叉骨,胸叉骨幾乎和始祖鳥的胸叉骨完全一樣。」 另一研究者索諾馬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吉斯特說,這隻爬蟲化石的羽毛結構在硬泥中保存得很好,因為牠顯然是死後沉入湖底。他指出這隻爬蟲很可能透過肌肉控制羽毛,在樹間滑翔,但並不能真如現代鳥類一般飛行。 魯本又說,已有其他研究人員,認為若干恐龍帶有羽毛,同時有鳥類的屬性,但他說,最像鳥類的兩種恐龍Bambiraptor和Velocirapto r卻比始祖鳥晚七千萬年才出現於地球。 然而,Congisquama insignis存在的時間卻與恐龍相當,同時又有羽毛,顯示牠可能是鳥類演化上的祖先。 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首席專家諾瑞爾說,「羽毛的起源與飛行的起源密切相關,」Congisquama insignis脊椎兩側有羽毛,肋骨和前足側邊卻沒有,「使之不大可能成為鳥類前身。」 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學家普朗則直指該附屬結構根本不是羽毛,而可能是皮膚用以發送求偶訊息或調節體熱的附屬器,而瓊斯等人的研究結論根本是錯誤的。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