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點》
德國統一發展大步向前

【本報訊】兩德統一十年。在紀念統一的時候,政治家們驕傲地談起民族心靈的統一,似乎忘記了東西德的德國人彼此仍舊心懷芥蒂。

當年對統一可能激勵德國人自我陶醉深表憂慮的知識分子,如今也樂於接受例如「柏林共和國」這樣讓周邊國家不無憂慮的字眼,來描述德國民主國家的嶄新面貌。

曾經流行於90年代的政治正確的說法是「我們首先是歐洲人,其次才是德國人」,現在也不見於諸報端。

那麼,是什麼促使得德國人在統一的十年中在心態上改變得如此巨大呢?德國人不再以作德國人為恥,這是否也意味著德國民族認同感的提高,進而意味著德國民族可能形成對歐洲其他民族的再次威脅呢?

首先,德國統一的十年中,德國政治致力於社會經濟的融合。由統一開始,西德地區每年向東德地區支付的補貼超過一千億馬克,其來源是所有在德國的納稅人繳納的所謂「同情補充費」。換句話說,德國經濟的整體提高是在整個德國社會的參與下實現的。

這既不同於十九世紀後期,普魯士戰勝法國宣布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因為那是以征服外國作為民族認同的號召;也不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成立所謂魏瑪共和國,宣布德國徹底擺脫帝制,進入民主政治,因為魏瑪共和國是試圖以體制創新,將德國民族提升到與其他所謂民主民族同等的地位。

德國一九九零年開始的統一進程更多地注重國內社會的普遍參與,達到社會對以國家名義取得的成就的最大可能的集體認同。

其次,德國統一十年中,正是德國經濟大踏步地進入歐洲經濟區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當年致力於德國統一的德國領導人例如科爾,同時也是歐元的得力倡導者。

德國傳統經濟領域在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比如電力市場,燃氣市場,電話市場與新興的信息市場。德國股市文化向英美文化靠攏,德國企業文化日益走向無疆界的所謂股東價值論。這些經濟開放與融入過程,從根本上克服了德國經濟界狹隘的保護主義觀念。

現在,德國人不再以自己是德國人為恥了。這種漸趨和平的心態固然還不是德國人擺脫其民族黑暗過去陰影的保障,但說它是為此做出了一個不算壞的開端,應該是比較符合事實的。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