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連載二)》
願菩提心之學處

發了菩提心之後,就要學習菩薩心和菩薩行,所謂「學處」即是指學習的內容而言。以下分為五點說明:

第一:「此心若不捨離眾生,就決定不會喪失菩提心。」

聖尊所發誓願有「不捨一個眾生」,所以真佛行者對待眾生同樣也要時常保持懷柔心、慈悲心、菩提心,基本上若能對眾生保持這樣的心,即可去除內心的五毒。有大悲心者,自然能淨化五毒,但是一般人卻不易做到,為什麼呢?因為凡夫的五毒習氣實在太重了。何謂五毒?即是貪、瞋、癡、疑、慢。我們這顆心若充滿了貪,表現在生活上就會貪吃、貪睡、貪愛、貪名、貪利、貪舒適....等等。若充滿了瞋,就會易怒、瞋恨、嫉妒。這些都是毒害我們心性的習氣,所以統稱為「五毒」。凡夫的心被五毒所掌控,所以五毒也叫做「五頓使」。而大悲則是由空性中流露而出,這樣的心不會有所取捨分別,對一切有情、眾生皆以平等心視之,視眾生如父、如母、如本尊。「只要此心棄捨一個眾生,而在一座的時間內(二小時),心不懊悔亦不對治,那就是犯了菩提心戒了。」(引自《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意思是說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行者,假使對任何一個眾生產生了捨棄的念頭,卻在兩個小時之內,仍無懊悔的心,也不生起任何對治惡念的想法,那麼這位行者也就犯了菩提心戒了。

然而,不捨棄對自己有恩的眾生是較容易的;但要以同等的心理對待對自己有仇的眾生就比較困難,但無論如何,一位發了菩提心的行者仍要「以恩慈答仇」(以德報怨),對傷害自己的人要特別發大慈悲心去對待他才是對的。

第二:「若時常思惟菩提心之功德,就不會於菩提心退失。」

發了菩提心之後,行者的一切行、住、坐、臥皆是功德,甚至於放逸時,因為他的心仍在眾生身上,因此依舊是功德圓滿。那麼行者如何培養自己的菩提心呢?就時間而言,在修每座法時,應思惟一次何謂菩提心,不要忘失自己的菩提心。

談到「功德」,行者若為了累積自己的功德才特意去做某事,都稱不上是功德。當年梁武帝普建寺廟,達摩祖師說他一點功德也沒有,這就是因為一位行者若特意去做布施,凡是有心去造做的,它的意義與力量都會削弱。

那麼怎麼樣才是成就功德呢?所謂「無相功德」,「三輪體空」的功德才是真功德。何謂三輪體空?即是「無施者」、「無受者」、「無施之物」。(1)無施者,就是布施者將自己是一個行施的主體忘了。(2)無受者,就是將受施者忘了。(3)無施之物,就是布施者將布施之物也忘了。一位行者布施,將「我相」、「人相」、「物相」都轉化為無相,這樣就叫無相功德,趨入空性,是為真功德。

第三:「若能勤聚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就能夠發揮菩提心之大力和大用。」

所謂的福德資糧是指十法行、四攝法等....的修行方便;而智慧資糧則是指行方便法時,能夠體驗到前面所講的「三輪體空」的智慧真諦。

廣增自己的福、慧二資糧是非常重要的,一位行者在具足了福、慧之後,以智慧來引導眾生學習佛法,等於是教導眾生自度自覺,而不只是替眾生解決了問題就好,還要繼續教他佛法,教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以及如何「自淨其意」等等。除了智慧之外,一位行者還要積聚福德,否則他在修行上的障礙也會很多,所以廣增福田資糧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夠福慧具足,那麼在增長菩提心的力量上,會有明顯的提昇。

(十法行是指十種對經典行持的方法,即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四攝法是指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菩薩濟度眾生,依此四攝法,先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才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第四:「時時修觀菩提心,則能使菩提心日漸增長。」

要如何修觀菩提心,才能使菩提心增長呢?就理法而言,分為(1)因菩提心(2)願菩提心(3)行菩提心三種差別。(1)因菩提心,就是在自己內心不斷培養菩提心,種下菩提心能夠增長的因緣,其方法是要時常對眾生保持慈悲的心,並在修法時觀想一次。(2)願菩提心,就是要在心中時常思念: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3)行菩提心,就是要時常保持清淨自己的心,並培養利他的想念,時時觀想自己所行的一切功德善業,都迴向給所有的眾生。

就事法而言,真佛行者可修觀自己心輪的八葉蓮花開放(蓮花代表空性與智慧),蓮花上有月輪,月輪之中有個十字金剛杵(金剛杵代表大悲),行者想念自己的菩提心有如十字金剛杵一般堅固不摧。

第五:「能知善惡八法之取捨,則菩提心不會忘失。」

善惡八法是指四白法與四黑法。四白法是(1)就算有失去生命的危險,也不願說謊;(2)與他人交往時,絕不阿諛、諂媚,或算計別人,而要以真誠懇摯的心對待對方;(3)與他人交往時,要多看他的長處,多讚美他的優點,對於已發菩提心的菩薩們作佛想,並對其他人讚美他的優點;(4)小乘佛法只求自覺而已,所以我們要能夠超越小乘佛法,並期望所度化的眾生,都能夠成就無上菩提。

四黑法則是(1)對於上師、法師、有修證的善知識說謊欺騙;(2)看見別人做了善事,自己就生起嫉妒的心,或是令別人退了道心;(3)對於已發菩提心的菩薩生起瞋恨、怨恨的心,並說惡語或誹謗他;(4)欺騙他人來利益自己。

如果一位行者能夠對以上八法徹底明白,並且能夠知所取捨,在身、口、意上嚴持戒律,那麼也就能夠堅固自己的菩提心了。

以上是講菩提心之學處。

緣空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