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五)》
忍辱波羅蜜多

「忍辱」是菩薩行六度之一,也是菩提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最受考驗的一點。一般人在受辱的當下,往往會不自覺地反駁對方,也許為了堅持己見或為了隱瞞自己的過失,但是行者必須由佛法來透視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和瞋怨,如果他人侮辱自己時,即要做「無我觀」,更不必說為了隱瞞自己的過失而與對方起衝突,那更是不可以的。

「忍辱」在修行上到底有多麼重要呢?如果一個人他很努力修持布施和持戒,但是卻不能忍耐,那麼他仍是會發怒的,(即使是不愉快,那也是瞋怒,雖然是微細的)一旦發了怒氣,那麼他過去所做的一切善行功德都將煙消雲散,化為烏有,俗話說:「火燒功德林」,一把心中的怒火能將一切功德燒成灰燼,那真是很嚴重的事,行者不可不防啊!

什麼是「忍辱」呢?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面對他人的攻訐和侮辱,都能心無掛礙地坦然接受。那麼,要如何實修「忍辱」呢?簡單地說,要有「慈悲心」和「包容心」。一個菩提行者對待所有的眾生,都要有慈悲懷柔的心,悲憫眾生的無明,並反省自己的過失,認為受辱可以消除業障,增長功德,亦可令佛菩薩歡喜,這樣自己就容易包容對方了。更何況一切的眾生本是我的眷屬,一個菩提行者應該愛護眾生,當他侮辱我時,他也深處於瞋怒的苦海之中,所以我更應該包容他,不與他計較。

但是一般人仍不易做到「忍辱」,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當然,這句話並非真理,而是世俗人的謬見。一般人有錯時,也許容易說:「算了!行忍辱。」但是,當他是對的,或因我執的偏見而認為自己是對的情形之下,那就不容易做到「忍辱」了,也許他會據理力爭,認為自己受委屈,非得將事實昭雪不可。如此一來,這就不容易修忍辱了。

「忍辱」是無論自己是對是錯,都必須包容對方,並降伏自己的瞋恨。

再說,菩提行者不可表面行忍辱,卻在背後進行報復或產生絲毫的報復之心。曾聽說過一位比丘去世之後,變化成佛陀的形象,然而這形象的背後卻是瞋恨的阿修羅。這就是表裡不一的情形。因此,我們行者應該在行忍辱之後,以理遣情,以佛法正知見徹底知解一切瞋恨的因緣,並將它化除於無形,這樣才不會將瞋恨留在我們的意識田裡。

最後說忍辱的功德。因為實修忍辱能夠清淨罪障,並圓滿資糧,成就菩提聖果,所以當他人侮辱我時,我更應該以慈悲心、包容心來感激他,當他是我的道侶助伴,他對我有成就菩提的大恩,所以我更要謙卑地感謝他才是。

緣空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