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梁皇寶懺卷二》 花奉獻,文殊共普賢。牡丹勺藥真堪羨。百花獻納黃金殿。花開花謝綻金蓮。青衣童子。持花親睹慈尊面。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卷二開始,就是要啟發大眾發菩提心、發願及發迴向心。但是有一些重點要大家注意﹕ 請大家翻開第一百二十三頁第二行,當維那師唱唸『眾等今於十方,一切三寶前,發菩提心,從今已去,乃至道場,行菩薩道,誓不退還。』大家不要跟著唸『眾等...』,要唸自己的名字,想成自己。例如:『蓮戒今於十方,一切三寶前,發菩提心,從今已去,乃至道場,行菩薩道,誓不退還。』這樣就如同發了一個願,行者的心就會起一個力量,這就是願力的出現。 什麼是菩提心?我們看第一百一十四頁、一百一十五頁﹕『大眾•••宜當努力,發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我們知道,很多人都會持佛號,但是,當每一個人在唸同一句佛號『嗡嘛呢唄咪吽』會有很多不同的感應。為什麼有人就沒有感應呢?佛菩薩不是說唸咒語有無量功德嗎?那為什麼兩千多年來持誦『嗡嘛呢唄咪吽』的人無量無數,但是成就者寥寥無幾,為什麼那麼少人成就呢? 我認為這其中用心是很重要的,心念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第一百一十五頁裡面講:你可以行很多的善,但是不及你發心萬分之一。發什麼心?就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們看一百一十六頁『•••因緣為證,上報佛恩,下拔一切。』這個就是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度眾生,兩個合在一起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所有的供養裡,發菩提心是第一供養。而且發菩提心不是發一次就可以的。未證道的人應該時常啟發自己的菩提心,令其相續不斷。 如果行者一下子無法發菩提心的時候,寶懺中教導著﹕先想自己的父母所賜與的恩惠。你心裡要想,自己的父母親,歷經千辛萬苦培養我,但是現在他們正在輪迴裡面受苦難。我要利益他們,我要救度他們脫離這個苦,然後再延伸到兄弟姐妹,再延伸到六道眾生裡面。如何推廣到六道眾生呢?行者當想,我已經輪迴了無數次,任何人都有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所以我應該盡力的來利益他們。當行者能夠發第一個心,發心救度自己的父母、師長、兄弟姐妹,再接下來就是救度六道眾生。行者所修持的菩提心就是從這裡面慢慢的開始培養。這是佛教第一個極重要的基礎發心。 如果行者能發正確的菩提心,能增長真正無所執著的菩提心,行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能夠契入佛道,入光明法流,行者的福慧將增長,而且福慧增長,皆能迴向於行者的的菩提道。所以如果行者持誦『嗡嘛呢唄咪吽』的時候,那個心是有所求的心,是為了狹窄的我去求,那行者就是把無量光明的佛法限入一個框框裡面。這甚至會增加行者的『我執』。殊勝的佛法,在有『我執』的人身上就是一種法的障礙。 同樣的一個咒語『嗡嘛呢唄咪吽』,當真正發菩提心的行者持誦時,卻能夠增長行者的菩提資糧,能增長無量的智慧、福份。能夠迅速的消除行者菩提道上的種種障礙。所以發菩提心對於修行人是第一重要的。當行者的一舉一動都依止這個菩提心的時候,才是修行開始的時候。 我們人類的一生充滿著無常,能活多久都不知道,但是行者能夠在這一世中,甚至今日就發菩提心,那今天威光雷藏寺啟建這梁皇寶懺,雖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很有意義。 這裡面最後講到迴向心。迴向心就是希望行者與六道眾生都能夠成就佛道。這一句大家要放在心上,行者在修法時,要祈求自己與六道眾生能夠成就無上菩提,自己的功德也願意迴向給六道眾生,讓大家都能夠產生智慧,能夠了悟佛法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發菩提心。 當我們拜懺時,每當唱誦到最後一行時,在觀世音菩薩上面,都有一位無邊身菩薩,如一百二十二頁。那請問大家,誰是無邊身菩薩?無邊身菩薩就是行者觀想出來的自己,就是所謂的『幻觀』,就是行者自己想一個自己在中央,再想前面、後面、左右,上下四維都有一個你,再旋轉,自己變成無盡無量的身體,充滿整個虛空法界。在虛空中有十方諸佛充滿整個法界,十方諸佛在虛空中加持行者。行者禮敬諸佛,等於無數的你在禮拜無數的佛菩薩。這功德剎那間就不可思議。 所以行者修行時需親近善知識,需要瞭解佛法的正見正念。要起信心,有正當的修行,自然行者的福慧就會不可思議的增長,虛空中會有聖靈下降,宇宙至上意識會引導,至深的菩提心會增長,這對實修的佛弟子是很重要的。 嗡嘛呢唄咪吽 《梁皇寶懺卷三》 燈晃耀,盈煌列寶臺,光明遍照周沙界。昏衢浪耀俱無礙,閻魔瞻禮紫金臺。然燈佛成道,曾受人天拜。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梁皇寶懺第三卷就是講業報、因果報應。因果業報是佛法的最基礎的理念。梁皇寶懺解釋最多的就是因果業報。這方面因為已經解釋很多,我就不再贅言。懺中言「善惡二輪,未曾暫輟。果報連環,初無休息。貧富貴賤,隨行所生。非有無因,而妄招果。」就是說,所有的果報都有一個因,所以稱為因果,而此世因果未了,牽纏不休,就導致輪迴。佛法就是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寶懺裡面講,行者能夠皈命禮佛,一心虔誠的禮佛,行者本身的智慧能夠圓滿,一點一點的慢慢的把業障撥開。用真正懺悔的心把自己的心念洗淨,讓惡念不生,善念增長。大家用心去體會,在唸時不僅是要唱過,還要自己親自的去想及實踐這些的道理才是。 嗡嘛呢唄咪吽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