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故宮」(紫禁城),我寫下幾句,我寫下的,和平常人看到的不一樣── 看紫禁城,原是觀賞舊有的皇宮 這是一樁樂事,但也是悲情 密密遮掩的皇城,誰能露臉 看不到明清皇帝的臉 也看不到皇親國戚的臉 一城的屋簷接屋簷 一件悲情連接一件悲情 我有話要講 崇禎呢 珍妃 還有溥儀 只剩下空曠的「櫛比鱗次」 懸上清清楚楚的孤城之月 。…… 當我走在「故宮」的時候,感慨是非常多的,這座歷史上遺下來的皇城,其故事是述說不盡的,這裡面當然是宏偉的,壯闊的,令人澎湃感動的,自己個人也被故宮的氣勢,在虛擬實境之中所陶醉。 然而,皇城之中,想想更激烈地宮庭之爭,各種尖刻、惡毒、下流的手法,無所不用其極地企圖摧毀對手的鬥爭,這裡面有說謊者、小偷、騙子、強盜。… 但是,歷史的洪流之下── 皇帝。 文武百官。 皇親國戚。 皇后妃子。 在太乏味、平淡無奇,或是高昂的情節,全部走入神奇效果的「人生苦短」的無常之中。 遺下了「五光十色」的歷史故事,過去的皇城,人聲鼎沸,久久不散。 現在的「故宮」,也一樣人聲鼎沸,久久不散,這是「故宮」的悲情。 • 我在幽冥境界,曾經遇到崇禎皇帝,我問他一個很傻很傻的問題。 「你為何自盡?」 「我痛苦已極!」 「再怎麼痛苦,也要有意義的活著。」我說。 「只剩下兩條路。」 「那兩條?」 「自殺或被殺。」 「你選擇──」 「自盡略莊嚴些!」崇禎皇帝說:「我不是膽小,我不是害怕,我不是煩惱,我是命運,是帝王痛苦的命運,在命運來臨時,我選擇莊嚴的放棄人生。」 我聽了,內心凜然。 在幽冥境界,我又遇到一個自殺的小老百姓。 我也問他:「你為何自盡?」 答:「活著太煩惱。」 「煩惱什麼?」 「錢!」 「錢賺了就有啊!」我說。 「我欠的錢,不是可以賺得還的。債主臨門,追債者逼迫,這難題面前,只有選擇放棄人生,此時唯死最易,雙目一閉,一了百了,而活著,太難了。」 我聽了茫然。 我喃喃的自語:「難道沒有第二條路嗎?」 他反問:「還有什麼路?」 我一時答不出來。 • 最近我研究自殺的問題,發覺到一種事實是無法逃避的,我以前覺得自殺者大半是愚蠢者,或是莫名其妙,或是迷迷糊糊,事實上,並不是完全這樣。 比如: 崇禎皇帝。 我問大家: 「如果你是崇禎,你會如何?」 不自盡也難。 反而自盡容易。 棄難而擇易,人之常情。 當然,反對自殺的人會說「活著真好」、「活著還有希望」。但,崇禎皇帝的立場是,兵臨城下,親人盡喪,文武百官,降的降,死的死,走投無路。 活著會真好嗎? 活著還有希望嗎? 在這種狀況下,我試著替崇禎皇帝解套: 我會撫掌大笑:「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這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因緣註定的,崇禎皇帝十六歲登基,也曾力圖振作。 可惜國力已衰,積弊太深,欲振乏力,崇禎該做的已做了,明朝到了他的手,這是國家的運數,他個人則是後悔生在帝王家,但,生在帝王家,走到這一步,也是運數使然,要恨誰,誰也不能恨,佛教講的,一飲一啄皆有定數,既然是定數,不如撫掌大笑。 佛教講隨緣,這就是隨緣。 一個人要死的時候,心情平靜也難,然而,一個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人生的人,再以「出世」的態度,對世事無欲無求的話,的確是可以超塵脫世的,是可以苦樂隨緣的,是可以得失隨緣的。隨緣的境界,美妙無比啊! 此時── 一心自盡,大笑一聲! 一心被殺,哈哈大笑! 這就是隨緣境界的相遇、相適、相隨、相樂。 緣的問題,絕對難以想像。 因果的問題,絕對難以想像。 誰都知道命運是「無常」的,往往在每一個人達到人生最高峰的時候,噩運就悄悄的降臨了,福就是禍,禍就是福,福禍是相依的。 災禍產生的時候,咬緊牙根吧!含著淚水吧!試著去拔除背上的匕首,試著去走過死蔭幽谷,試著去浴火重生,試著去脫離恐懼怖畏。 國亡、家破、名喪、財盡。…… 人生的希望全部被挫敗活埋的時候,一個開悟的人要如此想,這是上天所註定的運數,自己個人的運數,正是要走到如此的地步,才能有寓意,才能有深意,才能警惕世人,當一切努力徒勞無功,全部化為灰燼,掉入甚深的泥淖,這時才真正領悟── 平心靜氣的接受「無常」。 人生的必然「無我」。 恍惚、恍惚、有與無、得與失一樣,是「涅槃」。 • 當我從「故宮」走過── 我也想起一位高僧的悲情。 這位高僧得道了,他有「自在神通」,能參透「五蘊山」,渡過「生死河」,自己的一切業拘不得自己的法身。 這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無是無非。…… 高僧觀察,自己的因緣之中,尚有一「殺業」未了。 於是,高僧惜別自己的弟子們! 高僧離開自己的寺院! 高僧交代一切,不帶侍者! 他走到另外遙遠的一個城市,他在那個城市,被一名陌生的無賴所殺! 業緣全部了也! 「被殺」可以微笑接受! 我恍惚明白,崇禎皇帝自盡所帶來的深意!我恍惚明白,高僧被殺的心甘情願!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