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學」的百年孤寂說起》 西元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 匈牙利地質學家洛克齊(L. de L'oczy),首度於敦煌發現「千佛洞壁畫」時,驚為無上瑰寶;返抵歐洲之後,即行公諸於世,「敦煌佛教藝術」,始為世人所知悉。 20年後,1899年,距今百年前。 「敦煌石室(窟)藏卷」等寶物,跟著陸續被發現。經過日本、英、法諸國學者,各就其喜好專長,作有系統的治學、整理、探究、研析。「敦煌學」研究,遂漸漸蔚為風氣,成為世界性學術研究(顯學)之一。 在沉寂塵封的歲月裡,終能獲得世人的重視注目,得到它應有的尊重與敬禮,雖然經歷了漫漫的百年長夜。 由於當初未能賦以保護措施,致令漢代以來,累世珍藏的石窟藏卷、壁畫、經卷、文獻等豐富且重要的文化國寶,遭到外國人士聞風前來,大肆勘查,黏揭,切割,盜取偷運,轉賣遺落四處,以至不計其數地流入英、法、日、印、俄、美、德等國的博物館中,與蒐藏研究者手中。這固然因而有助於「敦煌學」之研究風潮,但思及珍貴寶藏文物,橫遭摧殘破壞,飄散零落異鄉各處,未能妥善地統籌,以資管理運用,嘉惠子孫百代,作育英才,輻輳爭光,無寧是讓人婉惜缺憾。 《「蓮生學」的研究建立》 從「敦煌學」的沉寂冷漠、發彩零落,及不期然地,聯想到「蓮生學」的研究建立,推廣弘揚,有其未雨綢繆的必要性。 筆者經過二十年來的研讀和思考,深感「蓮生活佛盧勝彥」的思想體系,有如花團錦簇的多元勝景,遲早將建立起獨特的「文化堡壘」,成為研究人類精神文明,與心靈文化的座標;這將是包攝著有密法、佛法、禪法、道法、哲學、文學、藝術思想等等寬頻空間,多重學術領域的「蓮生學」(如附圖之體系架構,見360期世界版圖片集錦p13-lotus.jpg),不僅止於「宗教性」的題材而已。 為建立起研究發展途徑,大致上可由下述幾項著手: 一、研究:只要有意願、發心即可。針對單一門類或數種,進行深入之探研分析。 二、發行流布:可透過文宣出版,行銷企劃流通之。 三、收藏存檔:文物乃「生命活體」,須要建檔存查,俾便開發與檢視「無形生命史」的檔案文獻;利用電腦科技與環境,開展文物典藏新境。藝術作品甚至可採用「密印」(Security Seal)方式,預防將來辨識作業之困難。 四、展示:可經常性擇要式,或集體式地,如同書展、書畫展之參展或個別特展活動,以廣昭社會讀者群。 五、「蓮生文化館」(或「蓮生文化中心」)之籌建:有集中管理,避免「飄散藍夢」之虞;為一專責單位,統合辦理閱讀、研究、查考、展示、講座、出版等等對應多元社會之所需求。 筆者不揣魯昧地,率爾規劃出「蓮生學」的簡略藍圖,並著手撰著相關論述。在此筆者深深期盼,本門先進,以及社會賢達,凡是有志於研究了解「蓮生活佛」思想蘊涵者,一齊來關懷這位人生中,殊為難得的人道主義思想家、溫情和平哲學家、慈悲度眾的宗教藝術家,早日建構系統化、便捷化、廣佈網路脈絡、科學管理化的「蓮生學」,在新的世紀、未來際,締造嶄新的文化思想史頁;讓「蓮生思想」精神華光,能夠歷經百代,遍照世界而不歇止中斷。 回觀「敦煌學」的滄桑過程,吾人不能不心生警惕,儘量及早預作防範,保存「蓮生學」的思想菁華,使之能夠藉以發揚光大,擴大影響社會民心,以及人類心靈文化、精神文明的風行標竿。 在「宗委會」大力推展蓮生活佛師尊的相關著作,展示師佛書畫作品之際,靜修中的筆者,油然興起,賈出餘勇,不計雛微,提出「蓮生學」大要之微義,與粗淺之心聲建言,期冀拋磚引玉之效應,期盼能有所助益於「蓮生活佛思想」之闡揚振發,並以之就教於同門先進,以及社會賢達,不吝賜正。 翁慧如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