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婦女》
親人雖去文章在
治學九旬仍伴書
──記作家楊絳

學界泰斗錢鍾書去世轉眼已經三年。他與夫人楊絳先生自1977年春,便居住位於北京西城南沙溝的住所。錢先生故去之後,楊先生保留了家中的一切原貌。

楊絳比錢鍾書年輕一歲,年屆九十一,本身是一位著名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她走起路來,輕快敏捷;談話時,慢語輕聲,娓娓道來,使人全無陌生之感。1999年楊絳的女兒錢瑗和錢先生先後去世,一家三口去了兩口。她忍著失去親人的孤苦,躲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她不識古希臘文,也沒有其他參考課本,但她投入全部心神,忘我地開始了英文版《斐多》(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話錄之一)的翻譯。《斐多》之後,她便開始整理錢鍾書手稿。

這件工作艱難而漫長。錢鍾書先生共有近400本手稿存世,共計7萬餘頁,這些手稿中絕大部份是他多年的讀書筆記,其中包括外文(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中文筆記和以"日劄"為題的讀書心得。楊絳說,錢先生做筆記的習慣,是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牛津大學讀書時養成的。因為該大學圖書館的書從不外借,錢先生只得用鉛筆邊讀邊記。還有一些筆記是用毛筆寫成的。以後錢先生一直保持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以筆記代替藏書了。這些手稿,曾對錢先生後來寫作《管錐編》起過作用,但絕大多數都還沒來得及派上用場,只是錢先生在世時常常翻閱,並把其中精彩片斷念給楊先生聽。

這麼大量的手稿,又由於多經輾轉,有些已經破損模糊,有些本來錢先生記時就是勾勾畫畫,所以整理手稿的事務就落到了最瞭解錢鍾書的楊絳身上。但楊先生不懂德文、義大利文和拉丁文,幸有翻譯《圍城》的德國漢學家莫宜佳博士自告奮勇,編排了全部外文筆記,但是還有大量的中文以及中英文相雜的筆記,等待楊先生一頁一頁地辨認、拾掇。這件事成了楊先生晚年最大的動力和壓力,她每天把手稿攤一桌子,一點點兒地粘貼。她多次說:「我來日無多,總怕來不及做完這件事,常常失眠,睡不好覺。」

有商務印書館的編輯郭紅來訪,她是《錢鍾書手稿集》的責任編輯,她把已經影印過的楊先生編排好的幾包手稿送還,再另外取走幾包。據郭紅說,這部《錢鍾書手稿集》(影印本)共40卷,今年上半年可出版第一、二卷,僅僅是這部書的二十分之一。

楊先生說,早在1996年7月,錢先生還在病中之時,就曾讓楊絳給家鄉領導寫信,表示不同意建紀念館一類的工程。她對記者說:「錢鍾書一生最反對名利,如果用這種方式紀念他,是不符合他本意的。」但是他的家鄉已開始動工修復錢繩武堂,以紀念他。

楊絳說:「我過去從未想過能活到今天。」錢鍾書、楊絳夫婦,一生讀書治學,別無所求,家用簡樸,待人真誠,這是專訪的記者再一次從這個家庭走出來時的感受。2001年9月,楊絳代表全家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最終還是將他們一生的財富,用於讀書治學了。

松景

(據<光明日報>專訪改寫)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