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真佛同門大家來學佛,必須確立一個觀念:行者發心學佛就是要成佛。而成佛之目的是願利益虛空量如母之眾生成佛,因此才能圓滿無上菩提。這也是具恩根本師尊常常苦口婆心向同門慈悲開示,行者要發大菩提心,聞思修證顯密理事圓融,有現量證境(自度),真實而有具力救度利益有情眾生(度他),這樣就能夠覺行圓滿(成佛)。 然而,有一項值得注意的事,要成就無上菩提本,必須自心堅固,以戒為師來成為行持上之重點,令自己三門身口意清淨無犯,如有犯戒,當下懺悔出罪還淨,使品德與智慧圓滿無缺才是。基本上我們都瞭解醫藥因病而有,戒因有漏而成文,有一非法便制立一戒,這是制戒的原則,如佛告舍利弗:「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後世尊為諸比丘結戒,斷彼有漏法故。」制戒無非為令佛弟子斷彼有漏而達成品德與智慧圓具足的境界,所以有一非法出現,便制立一戒補其有漏不具足之處。 佛教的戒律,因為佛子身份不同及層次的差別,因此有以下幾種名稱:首先,在家戒共有四種:(一)三皈戒;(二)五戒;(三)八關戒齋;(四)菩薩戒。出家戒共有五種:(一)沙彌及沙彌尼戒;(二)式叉摩尼戒;(三)比丘戒;(四)比丘尼戒;(五)菩薩戒。 上面所說的三皈依戒是指顯教皈依三寶佛、法、僧,在密教而言是多了一項皈依傳承根本上師,因金剛乘是首重傳承,一切成就來自於傳承根本上師的無上加持力,並且總攝三寶、三身、三根本,乃十方三世諸佛所慈悲示現應化。 這裡的「戒」簡單的說是「禁止」的意思,自從皈依上師、三寶之後有一些禁止的要求,那就是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神祇,也不皈依外道邪說及外道徒眾。所以皈依傳承上師、三寶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質了。在佛教的戒律上,從三皈五戒層層而上,都以三皈依戒為基礎,此乃是引導入佛門之方便,我們知道三世諸佛示現在人間成佛,也都現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子,應該要發大菩提心來求受菩薩戒,如果受了在家居士菩薩戒的行者,再進一步發心出家,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自是功德無量,若無法擺脫世間塵緣而出家修行,最好也能增加受持八關戒齋,為生死輪迴打開一條光明出離的菩提道路,千萬不要以為皈依了傳承上師、三寶,信了佛、唸了佛、修了法,就是佛子的身份所作已辦了。 下回再談一談學戒和持戒之目的。祝同門戒行圓滿,三門清淨。 緣空 撰 蓮花錦蓉 整理 2002年1月26日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