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
專家建議:勿批評有自殺傾向者人格特性

據中央社二千零三年十一月報導,面對台灣最近發生數起年齡層不同,但卻尋求自殺的案件,醫師們建議家人要多關心患者,同時儘速尋求醫療支援是必要之路,同時千萬不要批評患者的人格特性,因為想利用批評刺激對方,或是息事寧人的方式,最後會激起更大反效果。

聖保祿醫院精神科主任王維蒂表示,擁有自殺念頭的人並不一定是生活困頓沮喪的人,有時候外界眼中的正常人,也有可能尋短。王維蒂以一名長期功課很好的高三學生因為認為自己表現不夠好,而且受到好友吞藥自殺影響,而尋短自殺。桃園敏盛醫院身心內科醫師林文佳也舉出有一名剛踏入校園的高中女老師因為無法適應學生程度不佳,懷疑自己的教課能力,因此四度尋短。

類似各種的自殺案例,王維蒂指出,自殺意念的產生有挫折期、自責期、敏感期、無望期等四個階段。除了尋求醫生專業處置外,家人在與有自殺傾向的患者相處時,要注意幾項要點,包括相信他、聆聽心聲、移開容易自殺的器具或地點。想利用批評方式刺激對方的方式,最後會激起反效果。

醫師也指出,一般人習慣說出「一切都會好轉的」、「你只會胡思亂想」的說法對於想自殺者幫助不大,也希望旁人不要隨便提供任何意見,尤其爭辯自殺是對與錯的問題。

柳雲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