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新聞置入性行銷將帶來民主政治災難

【本報訊】據中央社2004年9月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指出,「置入性行銷」不但涉及節目廣告化,同時造成新聞專業淪喪,瓦解了新聞專業的目標、專業知能、專業倫理、以及專業自主;更進而使得公共領域質變,造成民主政治的災難。

張錦華在文中指出,改善置入性行銷之道在於社會嚴守新聞專業的分際,政府不應再以任何名義侵犯新聞專業的自主性;媒體本身也應該堅定維護新聞專業的尊嚴,拒絕任何置入性的買賣交易。

「置入性行銷」是在1980年代開始大行其道,電影中的跑車、手機、手錶、飲料等,藉由戲劇情境結合出來的自然感受,增加商品說服力,不知不覺中增加消費者的偏好度,製造銷售業績。

在台灣,「置入性行銷」是近兩年政府運用的行銷手法,做法是將商品訊息,融合置入在新聞、戲劇、節目、等各種方式。它打破傳統廣告的界線,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商品訊息。不但戲劇節目如此,甚至連新聞內容也都可能只是一件商品。

張錦華表示,這已不是危言聳聽,災難己經發生,值得嚴正關切。尤其,當政府購買新聞和版面逐漸成為媒體重要財源之一時,新聞專業的核心價值「報導真實、監督政府」,受到根本的挑戰。

張錦華表示,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結果是,記者成為被動執行者、委託主甚至還會要求改稿審查。記者雖照常署名、但報導中的肯定與吹捧,目的是在說服讀者,讓他們無法分辨,這根本是一種「新聞廣告化」,明顯違反新聞專業強調的「完整的」真實。

新聞倫理也將因而瓦解。因為新聞記者不再努力追求所報導者為「真實」,雖不至造假欺騙,但卻必然有所隱藏、誘導。媒體違反了「公眾信託」的責任,它所服務的對象不再是「公眾」,而是「委託主」。一旦記者成為委託主的屬下,自主權自然淪喪。

張錦華認為,政府購買置入性行銷,就是變相的資助、賄賂特定媒體,而不利於其他媒體;這樣會形成不公平競爭,加深社會不正義。更使得具批判性的媒體難以生存,等於是變相的消音。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