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專訊》
臨終關懷 三大意義

【釋蓮等╱台北報導】2005年5月7日下午四時,在輔大主辦、大燈文化合辦的「宗教的臨終關懷」學術研討會上,釋蓮海上師以「總論臨終關懷往生解脫」為主題,說明佛教的觀點。

蓮海上師告訴大家,「人人都會死,死不是課題,死後往生何處才是重要課題!」站在佛教觀點談臨終關懷,有三個意義:

一、是臨終者本人修行的延續,如果臨終者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臨終關懷就是他修行的延續。

二、透過親朋好友,修臨終者平時修的法,祈禱臨終者平時所做的祈禱,使臨終者能保持良好狀況,往生較好的地方繼續修,來達到臨終者的願望。

三、對一般人,沒有宗教信仰,或信了也不修,有宗教信仰者慈悲為懷,希望以自己修行得來的功德,幫他一把,讓這些根本不信的人,能死得好一點。

死後往生何處?由何決定?當然由一生的業力決定,由一生的所作所為,所想所思決定。有信有修的人、已修出力量的人,當然由修行的力量決定去處。而臨終關懷最強的一念,即當下的一念,是集身口意合一的力量,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未到,只有當下可以把握,現行最強,所以臨終一念,就決定往生的去處。

依佛教的觀點,醫學上雖宣告死亡,如靈體未離開肉體,還不是真正死亡。儘管生理反應已完全停止,但靈體在裡面還會痛還有感覺,這就是佛教「黃金八小時」的意義,因為亡者的耳根最利,所以家屬要安靜,讓亡者保持平靜,親友要在旁助念佛號、經咒,主要是引領臨終者提起信仰的那一念,能真心懺悔,那是真正的自心流露,是真正的自己,必可解脫往生。提起一念,是臨終關懷的重點。

在臨終前,子女在臨終者耳邊叮嚀,請求他發願佈施,趕快做善事,那是一生最後一次機會做善事,修善功多,才有善趣,如他真心自願佈施,除了佈施功德,還有心的功德,以此因緣,功德最大,足以轉換往生去處。

蓮海上師並精闢的回答現場提問如下:

一、關於往生與解脫,壞人做盡壞事,最後懺悔,可否得解脫?

答:主要是看是否真心懺悔,以真應真。例如父母子女之間,沒有真感情,會有回應嗎?沒有真心發露,榮光怎會降臨?在佛教的理念,最後每個人都會被接引,很久以後,只是時間的問題。殺人要償命,心?的三毒貪嗔癡要清除,當罪還乾淨,就上到佛國。再壞的人最後上天堂,只是時間的不同,所做的一切要先還掉。每個人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因果律是宇宙的真理。

二、我們究竟到哪裡去?那麼簡單而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很少人問這個問題?

答:為何那麼少人問這個重要的問題?因為眾生難度嘛!所以佛、耶穌要來人間。眾生對無常的體會不那麼深刻,站在靈修的立場,體會無常,才會開始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大家習以為常的認為,我明天還會活著,事實如何?當聽到無常帶走某人,大家的反應是「不可能!」「昨天還一起吃飯」「上禮拜還看到他」,所以,哪有今天活著,明天就一定還活著的道理?!眾生對實相 ─ 「無常」,體會太少。

眾生都是被外相迷惑,希望生活能改善,追求的都是名、利、情、學位,這些能讓你解脫不生病,往生到好的地方嗎?這些追求都沒錯,但不能幫你死得好、來生好,只有靠修行。誰帶我們去天國?是阿彌陀佛接引才能去,必須靈修修福修慧,造福人群,才會永遠的好。追求世間只是短暫的表面,臨終關懷背後的意義在此。

三、在佛教理念和中國哲學都有「空」的概念,將來要去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概念?這概念怎樣去幫佛教徒及社會做臨終關懷?

答:佛法有二個很重要的名詞「空」與「無」。空是一個方法,所以佛門也叫空門、以空入。空是緣起,就像電腦的記憶體,是中性,鍵入A就存A,將來就列印A,因為空性,所以一切修行就有意義了。世間萬相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人為何有六道輪迴?因為所做所為不同。而「空」可以解釋宇宙本體的一切現象。

運用在修行上,空是不執著,所以唯有修行才有辦法解脫六道輪迴,就如同我們行走在跨步時,一定要把一腳放開,才能讓另一腳向前;一直跨一直放,這就是不執著,所以可以促使前進。執著任何東西,就被定在那裡,不能前進了,也不能解脫、超越輪迴了。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