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娑婆》
品賞詩詞 陶冶襟懷
請讓孩子多詠讀古典詩詞
文/張玉慧

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作品,約莫五、六歲。

當時,最常聽爺爺吟誦的就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雖然,爺爺過世近二十年了,但,只要聞睹詩詞樂句時,即使輕聲細吟,必會憶起他那皺紋密佈、刻滿滄桑又夾雜著身為殖民地子民之憂懷及臉龐上傷痛的眼神。

就因從小聽著、聽著他老人家的吟哦,不自覺的也背會了許多中國的古典詩詞、曲樂名句,甚至還冀盼著日後能當國文老師呢!之後,雖因資質的平庸無緣到「師大」;但當老師的夢想,竟在幼稚園中實現了。

也許是詩詞的原因,或許是從小的耳濡目染而喜歡上詩詞,又或許是個性而讓我對於秋天特別容易感傷、悸動吧!每逢西風起兮秋意涼時,總會整理些詩詞給幼兒們當兒歌朗讀,不免又會觸起一些童年生活的點滴及情懷的片段回憶。

白居易對我而言,像是一個熟識已久的長輩,但因著工作忙碌的緣故及年歲的痴長,不自覺的與這些詩詞樂曲的長輩、老友們漸行漸遠,工作忙碌得無暇展卷,但內心裡,對中國詩詞文學的愛好,卻未曾稍減。且日陷車馬喧囂、人陣長龍之中,偶得的一絲寧靜或僥倖拾得的忙裡閒中,耳際目及的儘是身旁的童顏歡笑、嬉遊鬧句,更會觸動起小時校園情景的回憶,古人詩聲弦歌的影像,也會在腦海中浮起。更沒想到那些聞不絕、聽不厭、品不完、唱不盡的絕美詩詞情景、意境,竟是多愁善感的我,日後忘憂解愁,寄意情懷的依賴。

「琵琶行」中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及「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還有那千古悲悽的「長恨歌」:「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等,還想著當時年幼無知,咿咿呀呀跟著爺爺唸詩,懵懂恨、愛的我。

倒是「慈烏夜啼」中的:「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詩句,給了幼年的我莫大的啟示,就是──沒有媽媽的小孩真可憐,而省思、立志應做一個孝順、乖巧的好孩子。

其實中國文學之美,從詩詞、曲樂等韻文的吟哦、朗誦,即可意會神領,之中尚可思考一些生於斯此、感同身受的時代背景及社會狀況,揣摩一些喧赫一時、不可一世的帝王將相、聖賢豪傑、文人雅士或浮世男女的生命曲折、興衰榮辱與浮沉,更可體會許多個人的文采風格與情懷尚志!

只是如今的教育環境、世事現況,多迷惘於多元訴求,竟不重視有著豐富文化歷史內涵的中國語文,過度強調外語,導致孩子們的國文程度日漸低落;殊不知中文、華語,才是我們歷史文化的紀錄與資產。如詩詞曲樂的吟誦朗讀之中,其抑揚頓挫、平仄起伏之對句聲韻,對孩子們的語言發展與文學興趣的培養,心胸情懷之陶冶與人格的化育養成是極有幫助的。但如今的孩子,在國文的聽、說、讀、寫的基礎與運用能力上,幾已下滑殆盡,還真令人感嘆無奈。

想著這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優美詩詞曲樂,中國文學的淵瀚與華語、漢字的重要,以多年的幼教實務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欲存續、傳承這些先人智慧的瑰寶,應從幼苗開始。所以若是能從幼稚園時期深耕、紮根、培養,我想對中國文學的生命及中國文化歷史的延續,其興趣與愛好必會形成,而更久遠的,能影響個人或社會的民族藝文風格,或能轉化提昇個人的人格、胸懷、情操的倫理作用,必將產生。

因此,才淺學疏的我,戚切的盼望,因著自己對詩詞文學的興趣,能為台灣下一代的孩子們,播下愛好中國古典詩詞曲樂的種子。

請多讓孩子們接觸、吟哦、朗誦中國的古典詩詞曲樂吧!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