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阿嬌姨今年五十四歲,在台北華西街當妓女,因為年紀大了生意不太好,但她繼續堅持要做,因為她的兒子今年剛考上大學。生活花費很高,她需要這一筆錢來養家活口。曾經有人告訴她,最好不要以妓女為職業,因為以佛教來說這是犯了邪淫戒,將來是要入地獄受苦的。阿嬌姨當然也知道當妓女不是一個好職業,但身無一技之長,年紀又大,她又一心一意要栽培兒子,所以就只好繼續當妓女。阿嬌姨說:「為了兒子的將來,我寧願下地獄。」 ◎案例二 順德叔是菜市場賣雞的老闆,由於待人和善,幾十年來累積了不錯的聲譽,生意還蠻不錯的。這幾年年紀大了,開始想到生死問題,於是接觸了佛教,想在其中找尋解脫之道。但沒多久他開始後悔,因為這些同門一直勸他放棄賣雞的職業,改行做點別的生意,因為賣雞免不了要殺雞,很多老客戶喜歡買現宰的活雞,這種雞肉吃起來比較新鮮。可是依照佛教戒律,這鐵定犯了殺戒,將來輪迴恐怕失去人身,殺業的果報是很恐怖的。事實上,他還有一家子好幾口人要養,還有汽車房貸要繳,叫他現在轉業根本是不可能,順德叔反駁說:「中年轉業有那麼容易嗎?」本來順德叔自認生活過得很平順,現在信了佛教,反而整天擔心受怕,不知未來什麼時候果報現前。 ※ 其實,當初佛陀制定這些戒律,並要佛弟子遵守,倒不是故意要拿戒律來整人,毫無來由地叫大家不可這樣不可那樣。就拿一般佛教居士必須遵守的「五戒」來說,其實是揭示一種符合人類最佳生活方式的道理。也就是說,如果人人都能遵循「五戒」的過生活,那麼這世界將會愈來愈祥和,人類將愈來愈幸福。 但是問題就在於,當這樣的道德標準樹立起來之後,卻面臨某些衝突點的存在,與某些實際上的困難。「案例一」與「案例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事中的主角並非天生惡性重大,不願意遵守戒律,但是當「佛教戒律」與「養育兒女的責任」兩種道德義務產生衝突時,我們應該選擇哪一方?我們似乎可以聽到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內心掙扎的聲音:「如果選擇遵守佛教戒律,很有可能當下生活就發生問題;如果選擇承擔責任,那很可能未來將遭遇不祥的果報。」 有人認為,以佛教徒來說,還是應該遵守佛陀戒律為優先,因為家庭責任的義務,相較之下並沒有那麼絕對。就如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曾經毅然捨棄王位,拋下妻子兒女,執意走修行之路。「只要我們衷心地守戒修行,其他不用管,佛菩薩、護法龍天會保佑我們生活不虞匱乏。」有人這樣認為。 可是這樣的說詞對「非佛教徒」而言,就完全沒有說服力了。甚至對一般初修的佛弟子來說,當他信心還未完全建立時,要他為了遵守佛教戒律,一下子捨棄既有生活方式,也太過強人所難。 其實這樣的衝突在佛教來說,並非沒有解決之道。蓮生活佛曾經在祂的著作中提到,有一位僧人因為生病的緣故,在藥引中必須用酒來調和,因而「捨去飲酒戒」。活佛說,這位僧人雖然「捨掉一戒」,但仍遵守其他戒律,依然有戒神保護,身上散發出戒光。 蓮生活佛也不諱言,在他所收的弟子當中,有很多「屠夫」、「妓女」或「賭徒」,活佛當然不認同這樣的職業,但祂發願「不捨一位眾生」,所以祂用「轉化」的方式,祂先用智慧法語開示,告訴弟子什麼是正確的佛理,但祂也不急於一時,只希望他們能夠漸漸轉化到正確的道路上來。活佛甚至還用法術幫忙賭徒弟子贏得賭局,為的就是讓這位弟子明瞭賭博的詐術是如此可怕,從而改邪歸正。蓮生活佛也教導開餐廳,免不了殺生的弟子要多持唸「文殊往生咒」來超渡被殺害的生靈,這樣反而種了善因。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佛教其實是活潑而且充滿智慧的宗教,佛教有嚴格的戒律,但也並非完全一成不變,佛教徒要「守戒」,但不要被「戒守」。我們可以說,只要您願意學佛,不論您是什麼職業,佛陀一律平等對待,張開雙手,永遠不會放棄您,直至您成佛得渡的哪一天。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