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雞夢語」一文之中,主要是試答師尊的三道問題。 師尊的問題是: 一、「為什麼修善行人,是檐枷帶鎖?」 試答:「執功德。」 這一道題的前提,是指「修道學佛」者的主要目的,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明心見性、自主生死。」在這一大因緣之外,都是次要的事情。 我們也知道,佛祖說過,種種善行比如:「供僧、建寺、治病、助人、印佛經、印善書、放生、救人、修橋、鋪路」等等,都有大功德。然而一個「修道學佛」的人,一生的修持只在於「修善行善事」,還是不夠呀!因為無論有多大多久的福報,都是有漏法,總有享完的時候,然而行諸善行也是行者的本份,誠如師尊神遊之時,請示達摩如來祖師,梁武帝建諸寺院、供僧、印佛經、宣揚佛教,行諸善行,何以「無功德」?達摩祖師答:「那是應該做的。」 有一句話:「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在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所以在這既得人身的一世,又聞佛法,願修持佛法,卻執於「行善功德」,費盡心思只在於「修善果」,也是一種癡迷,對於「明心見性、自主生死」的目的來說,也是一種障礙,拖泥帶水,不能直趨佛地,我想這就是修善行人,是「檐枷帶鎖」的意思吧! 二、「為什麼作惡行人,是參禪入定?」 試答:「執於定。」 這一道題要說清楚也不難。簡單的說,修道學佛的行人,「修定」是需要的,因為一般世人的心是動的,貪瞋痴慢疑,財色名食睡,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腦波亂竄,雜亂無章,心思像猿猴,不停的東奔西跳。 然而行者的心要穩定才行,有人說要「靜如止水、光明如鏡」,所以修道行者必須「修禪定」才能進步。我們知道修定很重要,是修道學佛之中的一段過程、一種方法,金剛經中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用在這裡。真正的定是「無所住」的,是「無念平常」的,是「無事光明」的。 如果修道學佛的行者,一直執於「入定」,使心死死的也不正確,因為這樣也只是用心念,造作一種假象的「定」,長久的去約束著意念,使心不動的方法而已。據說有一種外道,一定百千年,出了定就起煩惱墮落,其所住的是「假定、頑空定」,不能開智慧,有礙學佛的成就,我想這就是作惡行人,是「參禪入定」的意思吧! 三、「什麼是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 試答:「善惡本空。」 所謂「善惡本空」,如果不明白的人,很容易產生誤解,會認為既然「一切皆空,善惡也是空」,那就是「沒有善惡吉凶、因果報應」了。如果誤解佛陀說「空」的道理,認為沒有「因果報應」,或有的人不信「因果報應」,就執持於個人的權利慾望、自私自利、貪贓枉法,以致於燒殺掠奪,姦淫擄掠,巧取豪奪,肆無忌憚的各種惡事都做得出來,小則危害個人家庭,大則危害國家人群,其所受的報應是非常可怕長久的。然而佛性與善惡是有差別的,差別在哪裡呢? 比如有一片土地,我們將它開墾成良田,這一片良田的本質是中性的,任人去耕種,就是無善亦無惡,有如「佛性的空」。假使我們在這一片田地之中,種下米麥良果的種苗,就生長出很多米麥良果的果實,不只自己可以享用,還可以售賣得利,有如「善業得福報」。假使我們在這一片田地之中,種下有毒的植物花草的種苗,就生長出很多有毒的植物花草,有人或動物牲口去吃了有毒花草,吃少則中毒生病,吃多則會喪命,有如「惡業受惡報。」 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金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舍利子,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說佛性「不一亦不異」。不一:不是在一區一處,也不是一點。不異:一樣、不變,沒有分別、沒有差別。在佛如此,在眾生亦如此,故稱「金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生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是說佛性是「無色、無相、清淨、光明、真空」。不明白佛性「空性」的人,以為「是什麼也沒有的空」,這是斷見。什麼也沒有的「死空」,有什麼「佛性」可講,還修什麼佛法,能成什麼佛呢。 善惡罪福的形成,是因為眾生為了自己的財色名食睡,起了各種慾望貪求,造作了各種善事白業,形成善業力而感應受福報。造作了各種惡事黑業,形成惡業力而感應受惡報。 佛性既然是中性的本質,「不一亦不異,清淨、光明、真空」,所以「善惡罪福」本來沒有,是眾生自己造做出來的,所以說「善惡本空」。老子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啊! 為什麼「善惡如浮雲」?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佛答:「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又須菩提答佛:「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以上是說學佛修道,主要在「明心見性(悟道),自主生死(得道)」,不在「外相」。所以修諸善行,修禪修定是增進助力(修善修定,卻不執善、不執定),對佛性上來講,不增多,不減少,故說「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 至於佛性的問題呢,若是師尊問我:「佛性是什麼?」我就向著師尊跪下來扣三個頭,感謝師尊的引導。若有人問我:「佛性在哪裡?」我就對他「笑一笑」。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