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廣角鏡》
小心罹患夏日「高溫疾病」

【本報綜合報導】夏日火傘高張,氣溫節節上升,持續悶熱高溫的天氣,罹患「高溫疾病」的患者明顯增多,稍不小心,真的可能會「熱死人」!

台灣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譚健民醫師指出,人的體溫70%是由皮膚來調節,氣溫達到35℃時,體熱散發幾乎全靠皮膚的蒸發,如果溫度持續上升,氣溫高於皮膚溫度時,光著身子反而會吸收更多熱輻射,使人更感到悶熱。

譚醫師表示,老年人、孕婦、幼兒、大胖子、有糖尿病或心血管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的人,在高溫環境下特別「不耐熱」,須留意高溫引起的疾病。

炎熱天氣在戶外活動,體內水分及鹽分快速流失,若未立即補充即可能中暑。譚醫師說,常見的症狀包括體溫上升、情緒不穩、噁心、嘔吐、頭痛、暈眩、虛弱、心跳加快、血壓下降、呼吸加快、脫水等。

如果出現中暑症狀,但患者意識清楚,應先挪到陰涼處躺下,將頭部放低,並鬆開衣服,趕快補充水分或運動飲料,用較冷水擦拭讓身體散熱,若情況沒有改善或持續惡化,一定要送急診,否則可能有致命的危險。

要注意的是,高溫容易使人體代謝加快,導致血壓迅速升高,心跳加快,如果體內水分不足,血液變得濃稠,極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猝死。

譚醫師表示,一公斤體重需要的喝水量大約是30∼40CC,如何判別你喝的水量夠不夠?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自己的尿液,如果顏色變深又有濃濃的異味就表示喝水量不足,應儘速補充水分。大量流汗後,最好能在礦泉水中加上少許的食鹽,來補充汗液中所流失的「鈉離子」。

另外,夏天戶外溫度很高,經常進出有空調的房間,也可能引起「熱感冒」,譚醫師提醒,別因為怕熱就對著空調直吹,因為出汗後皮膚毛孔擴大,直吹容易受涼、頭昏、感冒、發燒。晚上睡覺時,也不要把衣服脫光光,以免傷風感冒。

醫師翁雯柔表示,悶熱天氣,人體不易排汗,兒童、老人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很容易罹患濕疹或接觸性皮膚炎。要避免皮膚曬黑曬傷,應選用可防UVA及UVB光且防曬係數至少15以上的防曬產品,若長時間曝露於日光下,須選擇更高係數的防曬品,且每隔3小時再補擦一次。

另外,出外也要戴上太陽眼鏡,隔離紫外線,以免日照過度導致光害性角膜炎。衣著上最好穿淡色棉質易散熱的衣物,外出工作或旅遊時,應戴遮陽帽或撐傘,以減少陽光的輻射傷害。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