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佈施持戒 成就道場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2月14日維摩詰所說經第42講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晚安:

今天我們繼續講《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第四十二頁第二行。上一堂講維摩詰居士跟光嚴童子談關於道場的學問。光嚴童子問:「你從哪裡來?」維摩詰居士答:「我從道場來。」光嚴童子問:「道場是何處?」維摩詰居士講:「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這裡講「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菩薩的六度波羅蜜。維摩詰居士認為,這六波羅蜜你做到了,你就是成就了一方道場。

你佈施,就可以稱其為道場。佈施要做到不望報,不求報答、不求回報,這種佈施就是最高的佈施。佈施可以是財施,可以是法施,也可以用無畏佈施。但是不管是財施還是法施,物質的還是精神上的,你要不求回報。如果你能夠不求回報持續地去做,做到功德圓滿的時候,你這個人就有佈施的功德,成就了一方的莊嚴道場。道場在這裡就是指莊嚴的佛土,你就成就了佈施功德的佛土。所以由佈施你可以達到成就,這裡所講的佈施也就是三輪體空的佈施,三輪體空的佈施就是無我、無人、無佈施之物;沒有佈施的對象,沒有行佈施的人,也沒有佈施的東西,佈施了後就忘了,這就是三輪體空。無人、無我、無物去施捨,才能成就最高的佈施功德。

如果你的佈施執著於「有」佈施,佈施多少,給什麼人,如此的佈施是有限的,功德是狹小的,即使做了很久很久,做了多生多劫,你也不能稱做道場。所謂「道」,一定是無為的,不求回報的,才合於道。有作為,有目的地,刻意去做的善行為,只是一般的行善助人,不是真正地入於道,所以不是一個道場。

一般人在世間行佈施是有作為的,累積善功將來就是去天堂,去天上享福分。但這不是修道的人的無念佈施,所以不能稱為成就淨土的道場。你去佈施,想要得到人家的認同,你會增加很多無謂的煩惱。因為人都是健忘的,他不可能記得你所做的每一件善事,甚至於在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是忘恩負義,所以你就是活活地氣死也是沒用。有一句俗話說,沒有人會愛施主,這有他的道理存在。有時候當你非常好心地去救濟他人,當時他會很感謝。但是如果有一天他飛黃騰達,你要他幫忙,那是非常困難的。有一句話講:「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一個人要是老實善良,人人都要騎在他的頭上,每一個人都要欺負他,馬若很溫順就容易被人家騎。地位高名望大的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過去是多麼地低下,他要讓人家尊敬,認為他一直都是這麼的風光。所以即使你當年施捨過人家,當人家有成就以後,也不會承認接受過幫助。你如果運氣好,不會碰到這種極端忘恩負義的人。運氣不好碰到一次,很可能你對人生就會完全失去了希望,你的人生觀會完全地改觀。你或許會說,好心沒好報,從此以後我不要做好事了。做好事還被人家害。

(未完待續)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