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有人閱讀了《增一阿含經》,便因此而認為佛陀極端的歧視女性。 在此經中,佛陀教導阿難曰: 「寧以火燒鐵錐而烙於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當云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缽,家家乞食,福度眾生。 』 佛告阿難:『莫與相見。設與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 』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夫為女人有九惡法,云何為九?一者、女人臭穢不淨;二者、女人惡口;三者、女人無反復;四者、女人嫉妒;五者、女人慳嫉;六者、女人多喜遊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語;九者、女人所言輕舉。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者色力,二者親族之力,三者田業之力,四者兒力,五者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比丘當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輕慢夫主。 女人有五欲想,云何為五?一者、生豪貴之家,二者、嫁適富貴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者、多有兒息,五者、在家獨得由己。是謂,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 我們閱讀佛學著作,不能斷章取義,要了解佛陀教導眾生是依時、依地、以及依人而順勢利導的。深入經典的應知當時阿難容易為色所迷,要不然也不會為摩登伽女美色所迷,也不會出現佛陀派文殊師利菩薩帶《楞嚴咒》去救阿難事件了。佛陀欲讓阿難不迷於色,而說女人種種之過,可說是一種善巧的方便。 在《涅槃經》裡,佛陀說:「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又,在《大毘婆沙論》一四五章中,佛陀雙手捧著大生主的骨對比丘們說:「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慳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為丈夫。」 從《涅槃經》以及《大毘婆沙論》可知,佛陀不是以性別判別男女的,而是以心理的狀況、品行是否符合佛陀正道而判別的。 佛教以女身成佛者甚多,現舉數例如下: 般若佛母──無量諸佛之母。 準提佛母。 聖觀音。 二十一度母。 有教理為證以及有成就的女性為證,可證明佛陀以及其教理並不歧視女性。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