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此更正一下,有關「法身佛」檔案的第十四地佛「名諱」──應當是「天真佛」才恰當。 佛有十多種,包括「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無著佛、涅槃佛、大福佛。」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即拙文之「心佛」。「心」是看見「佛性」的工具,識是變異的,修心是修念,可以印證佛性,與佛合一,但「真心」不待修治,又了不可得,無處覓,而「佛性」人人具足,就是「法身佛」,故「心佛」不能作為「法身佛」的「名諱」,以免矛盾與混淆。「孚上座」解釋法身妙理的謬誤,就在他的回答,是「本心三昧」的大用,卻非「法身」,因為法身寂寂,無去無來,是「一實相印」。 後來「孚上座」,收心攝念,善惡之緣,一切放下,為何開鼓角聲,便契悟?──因為「火」不從外得,本初的覺,如來佛性,自身中本有,只要證得止力,坐忘自己,禪定於無覺知的狀況下,是可以悟第一義諦的。鼓角聲也可說是緣至,恰似「智閑禪師」的瓦礫擊中竹子聲一樣,初心從緣得,開悟沒有一定的方式,有時只是因緣成熟。 拙文的(性佛),亦即「法身佛」,性是永恆的,無遮無隱的,無垢無染的,不增不減。但若論「名諱」,不及「天真佛」的「直指」與「貼切」,所「證道」是「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悟無所得,惟「佛性」獨存;萬有皆空,但有一天「天真」的存在,《安樂集》:「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止觀》云:「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證智圓明,故云獨朗。」「不審」是無做作,就是「天真」。天真而妙,不屬迷悟,才稱「妙覺」。「寒山」詩的「任汝千聖現,我有天真佛」表示他已看見自性「法身」,故能「唯我(佛)獨尊」。法身寂滅體,性相常住,天真是無為而為,合乎自然的用。 坦白說,真理不容易明白,學佛絕對不是紙上談兵,像我自己就是天底下最愚昧之人,真的比「孚上座」還愚鈍,比那個大鐵撅的「瓦棺和尚」還白癡!當大家都在談明心、明心,明白「心」的時候,我實在仍然搞不懂「心」,都說「無」心、「無」心,既然「沒有」心,又如何「丟失」心?!而且為什麼自己總好像「有」心呢(至誠的「金剛心」)?!若說「有」心,卻又心「無」所求,到底算是「有心」還是「無心」?! 「心」太複雜了,有關「心」的名詞、名相太多了,把我這個單純的人,弄得更迷糊!當我曉得「真如」是「心非心」時,才能體會出,黃蘗希運禪師說的:「千萬莫在見聞覺知上起見解,莫在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 世人所以盡在「經論」上爭執不休,大肆批判,全是看不見別人的「心」,卻錯認自己的「覺知」為「真實心」被誤導,反而「真實心」受「見聞覺知」所覆蓋,走了修行的歧路,要跟真理契合,行者不能執著而失去自覺的能力,才能護住佛性。 經常看師尊文集的同門,必然對拙文,總有「似曾相似」之感,因為我從來沒有寫過文章?!筆者是超級大笨蛋一個,只知道明心見性實在毫無一點道理!對於佛法、不會、不會、不會。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