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生佛一如 薩空四相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0年2月3日金剛經第五講講經開示>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 ※

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晚安!

我們今天要進入第三章,佛陀講「大乘正宗分第三」。《金剛經》是佛陀講三乘教理最上乘的經典,也就是傳大乘的道理。大乘是給上根器的佛弟子來學習聽聞的。

我們知道佛的教化,有分下根器、中根器跟上根器。下根器的人只要教導他們做善事就可以了,就是專門行善、不造業,專門種福田,光求福報,其他就沒有進一步的要求。

再上一層是中根器的人,他們可以進入小乘道。這是開始有出離世俗生死的這種意念,開始要修智慧,要得到佛的智慧。所以小乘的聖人是專門修自己,讓自己得到智慧,解脫生死的苦惱,而不再輪迴退轉。

上根器的人,佛陀教給他們的道理是大乘的道理。大乘的道理是修菩薩行,自利利他,發廣大菩提心,所以大乘是要發菩提心的。

在這章裡佛陀要開始講大乘最正確的道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因為須菩提在上一章請示佛陀,說一個有心向佛的善信,他要如何把他自己狂妄的心降伏?如何能夠發出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發出來以後,又如何能長久的安住這顆心?不讓菩提心輕易的退散消失?

佛陀這章就開始進入講經的正題。菩薩摩訶薩,這個摩訶就是大,很大很大,不只是菩薩而已。加了一個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這個大菩薩應該要這樣子把妄念降伏,底下佛陀把眾生分為好幾類來講,共九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卵生就是生命的現象是產卵的,是由卵孵化出來的。我知道一般產卵的有魚、鳥、蛇、烏龜、青蛙等,很多生物是用卵出生的,這個就是卵生類。因為這類有想,牠們有一種想念、一種思想,這個想是比較輕浮的想法、亂想,所以就因為這個想而產生一種氣,這個氣一交合,變成卵生這一類的動物。

胎生是大的生出小的,同樣的模型生出來。像我們人類就是大人生小人嘛!生出來就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眼耳鼻口手腳都俱全。還有其他的動物,貓狗這些也都是胎生,畜生跟人都是胎生,龍也是胎生。我們平常也沒有去研究龍是什麼生?但是照經典上講,龍也是胎生。神仙也是胎生的,神仙的父母生出神仙的小孩,大概是這個意思。

胎生,是因為情的關係,這一類的眾生情比較重,有的情比較正,有的情比較偏,所以生出來的種就有好壞之分。情比較淡一點的生出來是神仙,情比較重一點的生出來是畜牲,畜牲情很重,你看牠可以anytime 、anywhere任何時、地都可以的,這個叫情有偏差。人是處在這中間,不上也不下,有時很正,有時也有一點邪邪的,這就是胎生的來歷。

濕生,也是因為想,牠想的念頭很亂,念頭像一個棋盤一樣,橫的豎的亂想一通,又很喜歡用接觸的方式去攀附。因為這份執著的習性,就變成蠕動的動物出來。濕生的代表像蚯蚓,喜歡在地上爬,也是一種執著的習性,全身要黏在土地上,這是蚯蚓的一種喜愛。還有一種像廁所的蟲也是濕的,一爬過去就一條水。

化生,也是用想而變化出來。化生的思想很顛倒,常常反反覆覆,因為這種習性的關係,讓牠們變成這種生物。化生生物在出生的過程當中,會有變形變體,譬如蝴蝶,看起來很漂亮,但是牠是毛毛蟲變出來的,這是狂想的結果,牠們想著牠們喜歡翅膀,所以在演變的過程中就化生了,這都是因為化生的習性而來。

卵生、胎生、濕生跟化生都是屬於欲界,是在欲界當中,凡是有情就是有想。人類是因為情而生,其他三種是因為想而生,都是在欲望當中輪迴生出來。

「若有色。若無色」,有色就是色界,無色就是無色界。有色、無色都是上界的靈魂,色界是喜歡修禪定的人,最高能夠修到色界四禪,喜歡行善喜歡坐禪,將來就可以往生到色界去。無色界是喜歡修禪的人更超過了色界,進入了無色的境界。已經沒有形象,完全沒有宮殿,沒有國土,一片是黑暗的,他的定境是進入了黑暗不動的境界去,只剩下空跟識。

「若有想、若無想」,想、無想是無色界其中的兩個境界,無色界有「空無邊處」跟「識無邊處」這兩個境界,這兩個境界是在有想當中,還是有意識有思想的。修到空無邊處的人,是緣於虛空定入空當中,修的是虛空定,將來就證入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是禪定的人把緣於虛空的虛空定放棄,而緣於識,是以意識跟想來禪定的,所以會進入識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跟空無邊處天這兩個境界,是無色界的有想。

無想的人,連意識這個緣份也捨棄,不緣於意識,就是緣什麼都沒有,無所有,祂的禪定是依照「無」去修,所以就變成無想,這個無想就是佛陀在這裡講的「若無想」這類的人。

「若非有想非無想」這又是另外一類。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裡另外一個很特殊的境界,也就是我們一般知道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人修禪定,不用意識去修禪定,不是非有想的這類,也不是非無想的那類。沒有用這兩種方法去修,完全捨棄了空、有想及無想的意識,只是求理,用理來修。這類的人比較偏激,所以死後就進去非想非非想處天。這類人看起來欲望已經斷的差不多了,定到阿賴耶識很深裡頭了,完全用定力,把雜念欲望都斷盡了,看起來好像已經沒有任何的想,這一個天是很特別的。修禪定修到無色界,會有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這類眾生的分別。

如來對於六界九種眾生,完全很清楚明白。如來的佛眼,對眾生的習性跟智慧、成就完全明明白白,一目了然。所以說:「這九類的眾生,我都可以超拔他們,把他們的習性、妄念完全滅掉,讓每一類將來都進去無餘涅槃。」這個是一個很偉大的轉化功夫。

我們知道要度化高層次的上界靈魂,當然是好像比較容易。那要度化卵生、濕生、化生這些蟲啊,鳥啊,這些爬蟲動物,這個看起來是非常的困難。但是佛陀說,我都可以度化他們進去無餘涅槃。

講到這個涅槃也是很有學問的,我們一般講涅槃就叫做勝心、第一心,就是最超勝的心。涅槃心就是勝心,是最勝利的,最超勝的,沒有更高的心,也就是第一心。涅槃是梵語的翻譯,意思是滅度的意思。涅槃就是寂靜、滅度。妄念一寂,德性才會出現,所以叫做圓寂,是很圓滿的寂滅,不是我們一般講的寂寞,那個寂寞是輪迴裡很痛苦的一個境界。妄念一沒有的時候你就沒有煩惱,沒有污垢煩惱,沒有雜染的時候,一切德性具足,一切福分具足,是最圓滿的,那麼這就是如來之境,是永遠滅度生死輪迴之苦的涅槃境界。

一般要分析起來,涅槃還分為四種:一種是「自性清淨涅槃」,這個自性就是眾生自己本性中就有的清淨涅槃,不假外求,是不生不滅的。不生叫做涅、不滅叫做槃,是你自性的清淨心,人人本具有,在聖人也不會增加,在凡夫也不會減少。自性涅槃在聖不增在俗不減,完全是因為煩惱障礙,所以沒有顯現出來。我們修行,就是要把你自己的本性再恢復過來。

再來是「有餘涅槃」,另一個是「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又叫做「有餘依涅槃」,無餘涅槃又叫做無餘依涅槃。這個是學佛的人常常會碰到的名詞,我們多多少少要給它搞清楚一點。有餘涅槃是小乘的人,證悟了涅槃果。小乘開悟的聖人,證悟的涅槃就是有餘涅槃。他已經破除了煩惱障,但還有一種障礙沒有破除掉,那就是所知障。他證的境界不是最圓滿的,還有限制,雖然他已經破除了「分段生死」,但他還沒有破除「變異生死」,本身還有一點餘習存在,這個就是有餘涅槃,就是沒有到那麼圓滿的地步。

如來在這裡講要把這九類眾生,完全滅度而進入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就是更圓滿的更好的了,這個是菩薩的涅槃。無餘涅槃是煩惱已斷,所知障也斷了,智慧很清沒有障礙,對於生死永遠斷離。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永遠破除了,再也沒有一點點剩餘的障礙存在。無餘涅槃是已經到了修無漏的聖人了,他們是依照他們的助緣,可以去證悟。

最後一個涅槃是「如來究竟無住涅槃」,是如來的涅槃,如來的涅槃就是無住。我們講如來是無來無去,所以如來沒有說要安住在什麼境界,最究竟的如來無住涅槃是第四種。

依照如來地,可以說已經沒有什麼妄要去斷,也沒有說我要去證什麼真如,不依於有,也不依於無,不去執著生死,也不去執著涅槃,這個才叫做如來,就是祂能夠自在。因為你還有妄要斷,你就不自在還沒有到究竟。你還有真如要去證,那就是還沒有證到。你執著於有相,那也不對;你說那我就專靠無相這邊,那也是執著。生死當然要破除,但也不執著於生死;那又說,我不要生死的束縛,我要清淨無為,我要涅槃,這樣也是執著於涅槃,也是不對。所以到如來地的時候,是完全無住的,無住涅槃就是這個樣子。

這個境界當然是很高深,你如果還沒有證到如來,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覺受叫做無住涅槃。只有開悟了,你才知道這是什麼。字面上理論上是這樣講。所以我剛剛講的就是幾種的涅槃,一般劃分是這樣。

所以如來講,你們修菩薩的人,就是要這樣降伏這個心。即使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上上下下各類的眾生,我都給他滅度了,讓他進去煩惱、所知障礙完全斷盡的無餘涅槃,我都把他們超拔了,但事實上,我也不能說我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雖然我都把他們滅度了,把他們引度到寂滅的彼岸,讓他們脫離生死苦海,無邊無量的眾生讓我度化,事實上我也不能講我已經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為什麼?因為事實上是沒有眾生去滅度的。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是佛陀在教大菩薩,因為大菩薩是大根器,所以大菩薩就了解。佛陀這樣講,菩薩就「噢!我知道了。」境界差一點的就說:「我不知道。」

佛陀說,不管滅度了多少階層的六道眾生,數也數不清的眾生,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度眾生。「何以故?」為什麼我這樣講呢?佛陀就跟須菩提講,最後這句是最精彩的了,就是答案了,佛陀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陀說,菩薩如果修的還有相的存在,這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種相,你認為你有滅度眾生,這個表示你還是在著相當中,那你就還沒有悟到真如本空這個道理,這個智慧你還沒有證悟,所以你就不叫菩薩了,你那是假的菩薩不是真的菩薩。要成為真的菩薩度一百個,也等於沒有度,度一千萬個也等於沒有度,度了全世界的人也是沒有度,這個才叫做真正的菩薩。佛陀這是在教菩薩,如果不教菩薩這個道理,每一個菩薩都說我是菩薩第一,我是菩薩第二,哇!這裡一百個,就有一百個各種階層的菩薩,然後還要名牌掛在那裡,我是白菩薩、黑菩薩、菩薩一號、二號、三號、四號。我們問他,為什麼你是菩薩第一?他說,到公元二千年二月四號之前我度了一萬個人,我是冠軍嘛!所以我當然排第一號啊!那二號說,我度了九千人差他一百,我甘拜下風我就二號嘛!

佛陀說,你們這樣子都不叫做菩薩,你們都是留級班,佛陀說真正的菩薩是空了四相的,因為你還在著這些相,還在數鈔票,還在數人數功德,你的心還是妄想,所以還沒有解脫。所以佛陀是在教導所有的菩薩,千萬不要著於相。菩薩度生絕對絕對不著相的,如來即使把十方法界的九類眾生,爬蟲類這些最低的統統度了,統統進入了涅槃,祂也是講,我沒有度任何的眾生,沒有眾生是因為我而得度的。

為什麼?因為每一個眾生本來就有佛性的嘛!他哪裡需要你去度他?他自己就是佛,還度他幹什麼?所以這個是最高深的智慧。度生不著相。「生佛一如」,眾生跟佛一如,本來就沒有分別,他不需要你去度的,不是因為你的功德他才得度,佛陀的意思是,菩薩摩訶薩沒有功德的。

佛陀是要提昇菩薩們,菩薩確實是需要如來的護念,隨時的照顧指引,祂不要讓菩薩們停在某一個階段,而不知道再前進。這四相,我相就是我執,執著於我,人相就是我相的相對,眾生相就是廣大的眾生。所以我、人的相對的那一面就是眾生。壽者相在這裡可以有幾種講法,「壽」一般講是壽命,所以是講壽元、時間,還有講功德的。譬如說你會算,我今世的福報有多長?有多少?有幾斤?有幾兩?這個都是進入了壽者相。我今生應該享福享八十年,計算這個就著於這種相,執著於這個果報的長短。

還有「我現在學了很大的法了,我學了好多法,這個《金剛經》被我學會了!」改天你這樣講:「蓮慈上師教《金剛經》統統被我吸收了,這個法是最珍貴的。」那你就抱著《金剛經》不放了,就好像你的命一樣,這樣也不行,這是一種著相的現象。念法如命,念這法好像你的命一樣,也是執著了法相。

所以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眾生脫離不了這四相,修菩薩的人,要完全斷離這四相,才能真正的叫做菩薩,有這種相的分別喜好,這些都是沒有開悟的現象。所以要降伏妄心,一定要空四相。

佛陀這一章大乘正宗的道理,在這裡就已經開章明義講得很清楚,大乘之道一定要空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要降伏。要化空,才能去執著;要離相,才能夠超脫生死,而不再陷入輪迴的苦惱當中。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