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成佛之鑰 出離無住慈悲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0年2月27日金剛經第十一講講經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好!

我們今天再研究佛陀的《金剛經》,第六章「正信希有分」。正確的信仰就是最稀有的信仰,其他的都微不足道。在正信方面,就是要心不住相,心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能夠空四相。

上一堂我們講過,第一行持者就是心與法合一的人,就是修到你的心,跟你所修的法門能夠完全吻合,這才是修行的大成就者。真正修行的人,是要心跟法能夠合一,這樣才能夠證到果地,要不然,還是在因地當中,這個就不叫做證量。

舉例來說,觀世音菩薩在修行當中有一度受到了很大的挫折,產生了失望退轉的心,當祂的意念一出來的時候,祂全身裂為碎片,因為祂違反了祂的大誓願,所以得到的報應是全身粉碎。

阿彌陀佛知道了立刻來幫祂,把所有的碎片都合在一起,然後阿彌陀佛自己安住在觀世音菩薩的頂上,讓祂重新恢復信心,觀世音菩薩復元以後就成了法力強大無邊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件事情是要告訴眾生,即使修菩薩行有初地的成就,仍然會產生煩惱。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心生警覺,菩薩都會碰到這種「我執」跟「法執」的苦惱,何況是我們凡夫俗子,我們的煩惱更多,我們的執著更重。所以要依著佛陀正信的教導,我們才有辦法破除一切魔難。

須菩提問佛陀:「有人會相信你嗎?」佛陀回答:「你不要小看了眾生,即使我入滅已經千年萬年,在末法時代都有眾生,聽到我這個智慧的見解,而產生了強烈的信心,去持戒跟修福,仍然是有的。」

佛陀兩千五百年前講的話,今天果然應驗。我們處的時代就是末法時代,世間鬥爭紛亂不停,人心黑暗,但是我們不也是在修佛陀的金剛般若正法嗎?所以佛陀先知先覺,總是有人累積了千萬世的善根,他不是一世、兩世、三世在信佛,而是千千萬萬世都在事佛、信佛、供佛。所以這些眾生不管輪迴了多少世,在未來聽到了佛陀的般若正見,他仍然不會恐怖害怕,而能夠心生信解。

「持戒」是指「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攝律儀戒就是所有邪惡的法你要斷掉,攝善法戒就是所有的善法都去奉行,攝眾生戒就是心心念念要度化眾生。這三行你做了,就是在做持戒的修行人。

「福」有分兩種,外在的身福,跟內在的心性之福,單修一種不夠齊全。你的衣跟食很俱足,你就修到了身福,而這個身福如何修呢?是要由累世累劫布施,才能讓你積足身的福分。如果希望衣食充足,你一定要由布施下手,多多的布施你將來的福分才會有,這是佛陀教的。再來「性福」,心性之福,也就是內在。修法得到智慧,就會讓你得到心性之福。這兩方面,一個是布施,得身福,一個是修法得到性福,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持戒修福,通往解脫之路。如果明白了佛陀的正信、正見,我們要注意有三樣要修持,第一你要有出離心;第二,你要有無住心;第三,要有菩提心。三心全部要具足你才有辦法破除萬難,得證果地。這三心才是符合佛陀的無相的教導。

出離心,對世俗的一切要看淡,不要執著,不要太迷戀,這個就是出離心。無住心,做什麼事情都要無相、無住,這樣子才不會受到苦惱。菩提心,在無住、無相、出離當中,如果沒有配合菩提心,你就會落入了法空的執著。

所以修行很微妙,修空固然好,但是最終一定離不了菩提心,一離菩提心就不是佛陀的正教。你今天修行,菩提心還沒有生出來,那就是你的種子還沒有萌芽,你的佛性還沒有見光,那還是很微弱很微弱的佛種,非常的貧瘠。

師尊也講過,初發心就能夠讓你成佛。什麼叫做初發心?初發心就是像赤子一樣,發出來的那顆很熱心,很善良的心,你念念於修法,處處想要幫助人家,就這一個初發心,你一再地不要讓它喪失,從年輕到老,都擁有這顆赤子的初發心,總有一天你一定達到成佛之境。

我們修法當中,處處都勸大家要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修佛的正法,依照佛陀的勸導,出離、無住、慈悲,就這三項就能夠讓我們成佛。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