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池金母洪慈普度救劫經》
第二講
<釋蓮慈金剛上師1995年12月28日講經開示>

各位同修,大家晚安!

《有無相依載 偏廢皆非道》

今天瑤池金母要跟大家解釋什麼叫做「道」。祂說,易經曰:「形上,謂之道;形下,謂之器。非器——無以載道;非道——無以載器。以無形有,以有之想,非道也。以實形虛,以虛之見,非道也。」

祂講這些話你們聽得懂嗎?這是文言文,比較難瞭解,我就簡單跟大家解釋一下。祂說所謂道,道教傳的道,是形上之學,形而上的學問。形而上是沒有具體形體,很抽象,很玄奧的道理;是精神層面的,不可摸,不可說,無形無影,無邊無際的一種道理。

那麼形而下的道理呢?就是器世間的道理。器就是物質,每一種物質就稱為器,器是世間形形色色,所有有形的物質和人世間所有的知識學問,都可以通稱在器世間中形而下的學問。祂說,形而上的,無形的,說不出來的,只能用心去體會,用你的真性去體會的,才近乎道。用你的眼睛去看的,用你的知識——從小學到大學,學到的知識,所能夠理解的,這個都是形而下學。

這跟我們講的真正的道,宇宙虛空的道是不一樣的。宇宙虛空就是虛空,你根本講不出來。學員祇能在修道之中,慢慢的體會,試著去接觸,希望能夠愈來愈接近祂。可是你沒有辦法完全進入道之中,除非你把自己化為零,化為無形,化為虛空,融在一起,你才能夠入於道。

祂說,你要講道的話,就要用一種有形的來解釋。因為祂是無邊際,虛無的,你要怎麼形容這東西,要怎麼樣試著去理解這些東西呢?這些道理你只能用有形的來形容。例如:文字、語言、佛像等等有形的來襯托出無形。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祂說:「非器——無以載道;」沒有這些有形的工具去理解,去領悟,你沒有辦法摸到道的一點邊。所以一定要用這個有的知識、有的文字和有的形象來襯托出無形的,至高的,至上的道。那麼「非道——無以載器。」怎麼說呢?相反的,如果你沒有道的話,這個器也就是空,是沒有靈魂的。所以道和器是可以互相相輔相成的,器可以襯托道,道也可以載器。

「以無形有,以有之想,非道也。」是說,如果你用這個「有」去形容這個沒有的東西,用「有」來襯托這個道出來,來顯出這個道出來,最後你用這個「有」的想法,去想這個道的話,那麼這個就不叫做道,這是比較玄一點。譬如:我們說佛像有靈性,我們就拜佛,佛像就是器,靈性就是無形的,以有形的來代表無形的,我們才能夠領略到無形的東西,是不是?你才會領略到佛在其中,你才會想到說我要跟佛一樣,因為你拜了佛,你會聯想到佛是怎麼高超,是怎麼偉大,你想要去追尋那無形的佛性出來。如果沒有佛像,人家講佛性,你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那麼祂做了器出來,這個器才稍為能襯托出道出來。

可是如果你到最後覺得有佛像才是佛,沒有佛像就沒有佛,那麼你這樣就不是在道之中了。因為祂是利用佛像來攝召你,來度化你,那麼你能夠領悟宇宙之中有佛,有佛性,那麼這就是祂的作用達到了。你不要把這個佛像抱著不放,你會說我今天要去旅行,不能帶我的佛像出去,心裡就會惶恐不安,怕禍事臨頭。有的人會這樣,每次出門一定去拜佛,出了門才會平安。那麼有一天他需要出遠門,他在外沒有辦法拜佛,就可能沒有辦法安心的玩了。他會覺得任何時刻好像都有災難要發生,這就是以有之想替代了無。一旦入了有的觀念,就是非道也。

那麼祂說「以實形虛,以虛之見,非道也。」如果你以實體來形容有的東西,那麼祂說「以虛之見非道也。」我剛剛講的,你要把佛像放在一邊,不要抱著祂不放,那你現在看到佛像,你就說沒有這回事,那是假的,你看了祂根本不起尊敬的心,你會說那個只是木偶、雕像,這就是以虛之見,也是非道,都是偏差。因為你認為佛相是假的,不要著相,那麼你就不要拜佛像。有人是不拜偶像的,都把祂丟到火裡去燒的,就是目中無像。這樣的人修到最後,什麼像都不留心,看什麼都是空的,那麼他會到什麼地步呢?他就會落入槁木死灰的地步,看什麼都沒意義,看什麼東西都不喜歡,金錢也不喜歡,物質也不喜歡,什麼都不喜歡,那麼他是什麼?他就變成無知無覺的木頭一個,這樣也是非道。

《中道是正途 漸漸入玄妙》

所以這個道是很玄奧的,要調適得剛剛好,不落入有,也不落入空,就是要合乎中道——中間的道才是恰恰好。我們佛堂也有這樣的弟子來。他一來,就說什麼道理他都懂,佛菩薩和靈,他都可以溝通,可是他覺得人生已經沒有意思,他不願意要他的生命,他說:我什麼經驗都有了,錢也不缺乏,我現在只是求上天去,他不要活。他居然告訴我們說,他要求自己有癌症細胞。(笑)結果他求仁得仁,求死得死,現在他就躺在醫院裡頭,癌細胞就慢慢在吃他的肉體。他才四十幾歲,但思想已經偏入了頑空。所以修行的境界要常常矯正,過猶不及,都不可以。太貪圖世間的物質,著了相,固然不是在道之中;把一切看得太空,也就變成木頭人,沒有意義的人,也是非道。所以修行很多時候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差一點就差得很遠了。因為在道之中還是有佛性的存在,如果否認佛性就不是修到最究竟而是修到頑空。

那麼佛是怎麼樣的?大家都知道,佛是最自如、最圓滿、最慈悲、最光明的,所以著相的人是佛嗎?頑空的人是佛嗎?你們說。

我們剛剛做的超度法會,也可以舉例來講。像我們擺供品,做儀軌,修法唱誦,這都是有形,器世間物質的表現,以表達對無形的一種敬意。是道的一部分。我們用有形來顯現出無形的高貴;無形利用有形來襯托出祂的存在。兩個合在一起,就達成法會的功效。道和器就是這樣互相融通,互相襯托,和互相發揮。懂嗎?所以說佛性就是人性的發揮,人性的極致,人性的昇華。頑空成不了佛,著相也成不了佛,與道合一則最大。

這方面要調得很好。你今天能夠一步步把道跟器融合,一個境界穩固了,有把握了,再往上去。譬如說,我們隔壁要建華光雷藏寺,我們會買比這邊漂亮十倍的佛像放在那裡。你們來看,下一步就著相了。我們就教你要開始唸經、修法、拜佛,好好修行,你們也很願意,那麼精神和物質,有形和無形,器和道就一起上來,一起中和,這樣就很好。

「靈覺法性,無人我、無色相,不可以言語喻也。清靜妙玄,無表裡,無內外,不可以智慧識也」。這都是講靈識覺受和法界體性。祂說,法性是沒有人我之分,沒有色相之分,不可以用言語講,根本講不出來的。最高深的妙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這意會也不是用你的六賊、八識去意會,不是用你有障礙的無明意識去意會。你如果用有色的眼光,有色的思想,有相的形像去想這些東西,就差了十萬八千里了。即使菩薩的境界阿羅漢都不能瞭解,佛的境界菩薩也不能瞭解。所以祂現在講的法性,是最高深、飄渺的東西,不能用人我去理解。根本是無形、無相、無色、無受,言語道斷。

《圓明求窮理 參修悟大道》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講經講了四十九年,講了三藏十二部正法,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到最後,祂只是「拈花微笑」,拿了一朵花在那邊微笑。祂甚至講,如果有人講我有說法,就是謗佛。也就是說所有講過的都是廢話,有講等於沒有講。也指明「道」是沒有話講的。

以前的一指禪師,人家問他:你學什麼?他就只是比一個手指頭出來。(笑)人家問他:你修得怎麼樣?他也是比一個手指頭出來。這有悟道和沒有悟道的人都是可以這樣子表演的,可是他真的悟了,也是一個手指,要看你如何去領會它了。

你們知道,以前的高僧,不愛講話的,根本也沒有話講。鳥巢和尚是住在樹上的,他在樹上築一個鳥巢,就在樹上的鳥巢睡覺。(笑)布袋和尚也是,都是笑哈哈的,什麼事情就一笑置之,沒有什麼話講。濟公和尚也是,他就整天在太陽下抓跳蚤。他把前胸的跳蚤抓到後背去,後背的跳蚤抓到前胸來。(笑)人家問他:你幹什麼?他說:我不能殺生,就讓跳蚤水土不服好了。住在前面的跳蚤搬到後面,水土不服,就會自己死了。(笑)修道人的悟境,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

你以一般知識上的聰明去領悟,是領悟不出來的。所以說,形而上學,沒有很高超的智慧,哪裡能夠進入其中。就算你用博士、超博士的知識來講道,也講不出來的。道無表裡,也無內外。你就要用你的一顆心來參祂。你的心在哪裡啊?以前禪宗祖師幫祂的徒弟安心,但心要怎麼安呢?師父向徒弟說:把心拿來!弟子說:心不可得啊,心怎麼拿,拿不出來哇!師父說:安心竟!我已經幫你把心安好了。這禪宗公案是說,心既拿不出來,就是無心,既無心,也就安了。我們真正講的心是,不在內也不在外,沒有表,也沒有裡,在你修行之中自然顯現的那個心,就是真性。

所以,祂說「大道圓明,非窮理——無以悟。」這大道是很圓融光明的,沒有以最大的力量去探討,去研究,是沒有辦法領悟的。你今天想,我一個禮拜敲一次木魚,修一壇法,已經很像佛教徒了,好滿意哦!我一個禮拜來拜一次佛,好好哦!好虔誠呀!剛入門的人,一個禮拜來一次佛堂,覺得自己已經非常了不起,已經跟佛差不多啦。可是要知道,拜佛只是一個管道,真正要進入佛、道的精髓,要研究深入的道理,就要「窮」理。「窮」理就是鑽研。宇宙大道理不是那麼簡單,敲敲鼓,打打鑼,就可以領悟的。

我最記得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一腔的熱心。才學了一天佛,我就開始賣佛。(笑)我回台灣去傳教。他們老佛教徒就說我是「初發心」。我當時自己覺得,已經懂很多了,怎麼他們還叫我「初發心」?我就覺得有點掃興。(笑)我每次一講什麼,他們就有一個名詞出現,說我這是「逆增上緣」啦,什麼什麼的,給我這剛入門的人一點下馬威,動不動就講一些高深的名詞出來。像我們真佛宗的「理事圓融」這四個字,你們懂嗎?老弟子就懂,新弟子就會說:哎喲!好有學問哦!(笑)外面在傳教的都是把經本上的一些名詞、道理倒背如流。不像我常常在講話時會忘記。可是這也只是表面上的一些理論名詞而已,只是用研究世間知識的方式去研究高深的佛理而已,並不代表真正的窮理契入。

《調息至纖細 雜念漸止消》

大道需要真正的實修才參得。不是停留在背書的階段,或是表面上的道理懂就算得道。事實上,用研究一般知識的方法,去研究這個佛理,那只是一種沒有消化的學問,只能唬人而已。

瑤池金母就講:你要悟道理,就要深入其中,而不是只在表面。你理解表面粗淺的知識,是沒有用的。就好比炭沒有燒起來一樣。也好比童子軍沒有臨場實驗,只會表演給人家看,虛有其表,是沒有用的。所以,道也是一樣,一定要深入其中,才能夠開悟。

金母說:「金丹秘奧,非靜坐——難以生。」要怎麼樣才能夠窮理呢?在這裡,祂鼓勵人家要靜坐。這個也就是我們一直在鼓勵大家的「實修」。

你們看壇城上那些菩薩,每一尊都靜靜坐在那裡,不是嗎?都坐在蓮花上,坐得四平八穩的。祂有祂的道理,祂就是教你要這麼樣靜坐。剛剛唸《阿彌陀經》你們有沒有聽到,它說那蓮花大如車輪,有的蓮花大如一個湖。你在這裡修得愈好,成就愈高,你將來在天上的那朵蓮花,就可以有一個大湖的面積那麼大。人家在靜坐,你一直在玩,你的蓮花就營養不良了。(笑)

要知道蓮花的根蒂就在你的丹田,也是從那裡吸收養分,蓮花才會開得大。所以,你就是用丹田之氣在鍊你的蓮花座。你的丹田氣沒鍊出來,你就沒有蓮花座。所以說靜坐就是鍊丹,鍊丹就是鍊你的法座。菩薩的法座就都是從靜坐出來的,知不知道?這是秘密噢!(笑)

這本經是道家的經典,可是祂講的這些道理,跟我們真佛密法講的一模一樣。你看祂說「愈入至纖、至細,方得至聖、至神。」什麼東西欲入至纖至細,有沒人知道?這個意思是指鍊內氣,也就是鍊你的出入息。我們密法在鍊九節佛風的呼吸,不是告訴你一個息進去,一個息出來,把呼吸拉長,拉得愈長愈細愈纖愈好,就是這個意思了。你在靜坐當中,要把你的呼吸調到很均勻,很微細,若有若無。你的思想也是若有若無,你的呼吸也是若有若無,差不多要沒氣了,最好。(笑)你在呼吸的時候,身體是不是在動?佛菩薩有沒有動?不動的喔,所以祂的呼吸等於是零,等於沒有呼吸,非常的細,如龜息,這才可以成佛成聖呢。

怎麼說呢?鳥龜是不是有很長的壽命?它的呼吸很慢很慢的,一息千年。這樣的呼吸,生命才會長。所以,神仙的壽命長,都是由祂的呼吸而來的。

靜坐是要減少煩惱,而靜坐的障礙也就是雜念。剛剛我們在做超度的時候,想的雜念如果是祖先就不錯了。想到祖先以外,就不好了。(笑)所以要把這雜念去掉。怎麼去?菩薩講,要做靜坐的工夫。可是你不坐還好,一坐下來,雜念就好像在演電影一樣,愈坐愈多。祂教你,呼吸要很纖很細,這就是一個道理。因為你的呼吸就是風,它會吹動你的業識,風大雜念就旺盛。所以你的呼吸愈粗、愈急、愈快,那風就煽得愈厲害,助紂為虐,雜念就愈多。所以你能鍊到呼吸很小,風就小,慾火就小;慾火小的時候,雜念就少,這道理就講得通。所以呼吸慢,雜念就慢,呼吸輕,雜念就輕。

《佛性空四相 自在了三心》

「四相皆空,識得本來面目;三心俱了,認明自家根苗。」金母說,人要空四相。四相就是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三心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四相要空掉是不容易。可是一個修行的人,菩薩就直接了當的告訴你,要把這四相空掉,不要見相著相。你看到人家,你就有一種煩惱心出現。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愛得不得了,這都是著相。愛自己不要愛太多,恨別人也不要恨太多,挑毛病要挑得少一點。今天我如果歎說:眾生難度啊!整天在那裡哭。菩薩們也度眾生度到每天哭,那這菩薩怎麼度人?祂就著相了呀!(笑)所以不管眾生是牛鬼蛇神,菩薩還是在那裡度,這就是表示祂不著相囉!

六道眾生,尤其是三惡道的眾生,有的很醜陋,那菩薩看了,如果不喜歡,怎麼辦,嚇都嚇跑了,是不是?所以我們不要著眾生相,不要有偏見,美的才幫他,醜就不理他,斷手斷腳的更踢開它,吐泡沫癲癇的,癩痢的,長癬的,也統統不要,這是太著相,不行的。你一個修行人要空這個相,才能達到如如不動。

壽者相就是一種時間觀念。我們也不要被時間限制。在佛法裡頭,我們可以領略到宇宙無涯,空間無限和時間的無限。你不要說,相命的說你的生命只有七十年這麼短,到了六十九歲的時候,就跑來哭,怕得要死,如同世界末日。

要知道,一個生命的結束,只是你的肉體毀壞,你的靈魂是輪迴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所以靈魂沒有止境,時間也沒有止境,不要著了時間的相,在有限的時間裡頭,患得患失,惶惶終日。修行就是要你看開,看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要三心俱了。這三心就是我們師尊一直在開示中講的,過去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你還想它幹什麼?一九九五年剩下兩、三天,就快過去了,你就不要再想過去倒霉的事情了:破財破了多少錢,遇人不淑多少次等等。過去都過去了,你還想這些做什麼?有很多人來問我,自己前世是什麼人?我說,不關我的事,也不關你的事。不管你前世怎麼樣,它已經過去了,你知道了要來做什麼?萬一我告訴你,前世是癩蛤蟆,你要怎麼辦呢?(笑)你是想要聽好的,還是聽不好的?因為我知道菩薩十次有九次都是說不好的呢。(笑)所以我最怕人家來問我三世因果。既使前世是大官也沒用,因為這一世官帽已經摘了,你就要認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嘛!萬一前世是不好的阿貓阿狗,不是傷心得更厲害嗎?

那麼再說到現在心,現世的每一分、每一秒也都在過去之中,馬上就要過去,像剛剛我們還在唸經,現在已在哈哈大笑了,所以現在也一下子就過去了,連未來的,也將成為過去,這就是時間的無常,大家要看開。

所以,你能夠很清,很靜,很看得開的時候,你本身的面目才能夠顯現。大家一定要放空,儘量的空,才有辦法活得自在。那麼活得自在,就是佛性在其中,道在其中了。

《修鍊超生死 同源溯諸教》

祂這裡講,「修身養性,不能有靜——而無動也。鍊氣團神,不能有動——而無靜也。」這個也跟我們密教講的一模一樣。祂說你要修你的身,養你的性,要動靜合一;不能光動而無靜,或光靜而無動;要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是什麼意思?這個也全部在講鍊氣:修道家精、氣、神,密教的氣、脈、點。也就是我們密宗在講的修性命合一。性是什麼?真性,命就是身體。性就是佛菩薩的精髓,命就是我們的外相。要內外全修,神氣合一,才成就。氣要出,神才會發,真性才出現。

我們真佛宗在修內法,就是將你的內氣上下流動,動靜互相循環。我們師尊講的,修內法就像什麼呢?坐電梯!氣上上下下就像在坐電梯呢。怪不得我們真佛樓才四樓,就有電梯。我以前就是想我們真佛樓就像是佛的身體,電梯就是祂的中脈,那前後梯就是祂的左右脈,像不像?所以我們喜歡坐電梯,上得來才可以面見壇城的菩薩,你上不來就只好淪落街頭。(笑)身體裡的中脈就是蓮莖,天心部位就是千葉蓮花。我們整個人就是一朵蓮花。每次你們靜坐,我都要你們坐直,不要彎腰駝背,莖要拉直,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挺立拔直的,所以你一定要直。中脈一定要直,氣才會上來,電梯才不會故障。再來呢,祂這個氣,要靜下來,氣才會順利進入中脈。氣動得太厲害,有時會有輕微腦震盪的現象產生,那個時候你就要靜靜的躺下來,作大攤屍法,讓全身氣能夠恢復平順平衡。

所以道家和佛家,到最後都是一樣,道家是鍊長生,佛也是不死。鍊氣、脈、點和鍊精、氣、神都是一樣的。所以瑤池金母講的道理,也就是師尊講的道理。

最近《真佛報》有一篇文章,說有一個弟子在修真佛密法,他每次觀想蓮花童子,好幾次都見蓮花童子出現。有一次,他觀想蓮花童子,怎麼出現了瑤池金母,一連七天都是瑤池金母。他後來領悟:哦!原來蓮花童子就是瑤池金母,瑤池金母就是蓮花童子啊!這是很奇妙的。天上的聖靈,依不同的眾生緣,幻化成不同的形像,度化有緣,其根源是一樣的。

我在想,佛教徒有時候也很喜歡劃分小圈子,排外,不要哪一天想不開蓮花童子的後代,就去打擊瑤池金母的後代,(笑)想不開嘛!(笑)其實得證的天上的高靈是沒有這樣分的,都是人間給祂分的。像基督教就分成好多教會,一條街有好幾個教堂,每一個教堂又都是不同教會,分這麼細,全都是人分出來的。所有的宗派,也都是這樣分,所有的國家也是這樣分,其實根本都是同根生,來自一個源頭,這樣分就是非「道」也。所以我這樣講,是在提醒大家,不要分法鼓人、慈濟人、佛光人、真佛人、華光人,還有蓮花童子人,瑤池金母人。(笑)哇!愈分愈多,怎麼得了?非道也!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