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最近一期的「慈濟世界」中,健康顧問楊秀敏指出,人對撫摸的要求,是一種「皮膚饑餓」。 科學研究顯示,所有溫血動物一生下來就有被觸摸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遭到忽視,就會喪失欲望,導致生長遲緩、智力低下,並產生不正常的行為模式。對於長時間處於「皮膚饑餓」狀態的孩子,除了有以上的症狀,往往會表現出咬手指、啃玩具、哭鬧不安等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特性。 楊秀敏在文章中說,常在親人懷抱中的嬰幼兒有安全感,因而啼哭少、睡眠好、體重增加快、抵抗力較強,連帶智力發育也明顯提前。 據觀察發現,當嬰孩哭鬧時,只要大人抱著小寶寶,同時用手指輕輕地撫摸寶寶小臉的週邊,寶寶往往會安靜又滿足的進入夢鄉。小貓、小狗亦有類似情形。 但在服務人手不足的孤兒院,那些得不到父母愛撫的嬰幼兒孤零零地被放置床上,往往因此而失去活下去的意志力,逐漸凋零死去。 在中國社會中,一般嬰幼兒並不缺乏父母的愛撫。但是到了青少年階段,基於性別特徵的初顯,親子之間的擁抱受到壓抑與限制,如此反而更加速了子女與父母的疏離。 至於應如何滿足「皮膚饑餓」呢?楊秀敏建議,第一便是擁抱。夫妻和孩子抱在一起,可通過心的跳動,眼神的傳達,把自己對對方的感情默默傳送給對方;其次是愛撫脖子背部,並按摩和按壓手臂。在撫慰中,緊張和疲勞也都會順便得以消除。 皮膚接觸是種直接的關懷方式,為人父母者,請不要吝於你對子女的擁抱。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