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焦點》
有人中暑以為中邪 醫師建議多喝水

【本報綜合報導】今年的8月23日(農曆7月14日)是傳統節氣之一的「處暑」,表示炎熱暑天即將結束。台灣新竹縣竹東鎮呂紹達醫師說,古時候諺語「立秋、處暑,熱死老鼠」。最近門診發現,中暑的人數偏多,其中還有一名女子把中暑誤以為中邪,跑去收驚無效後才求醫。

呂醫師說,節氣處暑代表酷熱的天氣即將進入秋天。但實際上「秋老虎」猖狂,天氣更乾、更熱。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所以有民眾常會感到既熱又乾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最近許多病患上門就說:「頭暈暈的,不舒服。」

呂醫師指出,有一名40多歲女病患參加告別式後,發生頭暈、失神、整天不舒服,走路感覺輕飄飄的,她誤以為是農曆7月中邪,還跑去收驚,隔天還是一樣未改善。在上門求診後,醫師發現,病患體溫偏高,達38度多,但是皮膚冰涼,還有頭痛、暈眩、虛弱、噁心、流不出汗等中暑症狀。

另外,也有病患長時間處在冷氣房內,中午外出買午餐只日曬10幾分鐘,返回辦公室後,就因環境忽熱、忽冷產生中暑症狀。

呂醫師說,這些病患都出現輕微中暑症狀,經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後,都恢復正常。醫師建議民眾,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是太陽光照最熾熱的時候,最好避免直接曝露在陽光下,且應多喝水。

而暑假高溫難耐,有醫師指出,應慎防「熱急症」上身。「熱急症」顧名思義,是因環境高溫下導致身體機能障礙,症狀從輕微到嚴重,甚至可能會致死,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 熱暈厥:因高溫導致周邊血管擴張,使其產生了姿態性低血壓而暈厥。一般病患體溫正常,意識很快就恢復。

2.熱痙攣:因高溫導致病患身體鹽分及水分喪失,導致身體大肌肉群產生痙攣現象,此類病患體溫正常,意識正常。

3.熱衰竭:因高溫使病患更嚴重的脫水及鹽分喪失,而產生大量流汗、頭暈、全身虛脫、痙攣等現象,基本上病人意識仍是清楚的。

4.中暑:因高溫導致其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異常,病患中心體溫高達41度C,身體高溫無汗,意識昏迷,死亡率甚至可達75%。

醫師指出,「熱急症」中最嚴重的就是中暑,哪些人容易產生中暑呢?一般來說,老人、肥胖者、慢性心肺病病患、長期酗酒者、大太陽底下工作之勞工、軍人及運動員等都是好發族群。若遇到中暑的病人,民眾可以如何急救身邊中暑的病人呢?林保方醫師提供了三步驟給民眾參考:

1.維持病患ABC:即注意呼吸道暢通,給氧及維持循環。

2.立即降溫:將病患搬離高溫環境,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開身上束縛衣物, 冰敷身體如腋下、大腿內側或冷水沖涼身體。

3.務必儘速送醫:到醫院後,除以上的處理外,尚需治療其併發症,如休克、呼吸衰竭、癲癇、橫紋肌溶解及器官衰竭…等。

此外,醫師表示,日常飲食中多攝取一些清涼解暑的食品,也可以協助人體適應炎熱的氣候,避免中暑發生。例如:蔬菜中的苦瓜、冬瓜、黃瓜、白蘿蔔、大白菜、荸薺、蓮藕、絲瓜、茄子;水果中的西瓜、椰子、葡萄柚、水梨、山竹、柿子、蕃茄,都是夏日可以多攝取食物,若是冰涼後服用,更令人通體舒暢。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