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請益如來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0年1月27日金剛經第三講講經開示>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隆。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晚安!

※ ※ ※

今天我們還要跟大家繼續講《金剛經》。佛陀在《金剛經》的開頭,描述出來,佛跟大比丘眾一段很平常的生活方式。他們在傳法之前,需要解決一點民生問題,就集體到城內去化緣。化緣結束了,就回來吃午飯,然後大家把碗收一收,衣服整理整理,各自鋪好了座位,就跏趺坐準備要聽法。這是非常單純的作息方式。經典為什麼要這樣講呢?意思是說,在日常作息當中已經在過修行的生活了。所以經典是圓滿的開始,也是簡單的開始,但是法味重重。

接下來第二章是「善現啟請分」。為什麼佛陀要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是因為有一個大比丘叫做善現,他問佛陀問題,請示佛陀開示,所以引出了這整本經典的要義。

第二章是長老須菩提發問的。「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那個時候,有一德性福慧都很圓滿的長老,他的名字叫須菩提。加上「長老」是尊稱,須菩提名字的意義是講空性。

長老須菩提,在一千二百人中間站起來,他偏袒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掌很恭敬的向佛陀請示。這個是古代西域的風俗禮儀,偏袒右肩意思是把全身露出來,也就是要承擔無上菩提,承受法的意思。右膝著地,是能夠讓自己屈膝下跪,承順尊貴的佛陀,很謙虛的一種求法儀式。合掌就是說心與道合,道合於心,是心道合一恭敬的意思。須菩提在佛陀的十大弟子裡,一向是以解空第一而聞名於後世。那時他也是修得很好,很得佛陀的歡喜。據說須菩提是大根器的來歷,他的母親懷他的時候,一生下來他家中所有的寶物忽然通通都沒有,憑空消失了。但是過了七天以後,那些寶物忽然又出現了,所以人家就叫他「善現」,是因為他出生有這麼一段的奇蹟。聽說他在母胎中已經知道空寂,是悟境很深的一個嬰兒,而且很小就已經知道自己宿世的因緣,能回憶過去世的事情。這是一個很不平凡的大根器修行人,所以他是一個深地菩薩的來歷。深地菩薩就是他已經悟到很深很深境地的大菩薩。須菩提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時候,跟著佛陀再學習,他示現阿羅漢的根性,現比丘相,然後再學而證悟阿羅漢果。他在佛陀這一世跟隨佛陀是以菩薩的來歷,但他示現阿羅漢的相,是解空第一的阿羅漢。須菩提因為他的智慧很高,所發問的問題非常的深奧,他跟佛陀間的對話,都是非常的有意義。「希有世尊」,首先他就稱讚佛陀說,世尊你是最無上希有的,這個希有可以包含四種意義。

第一個希有,是「時」的希有。如來並非每一世都出現,這一世能夠有緣遇到如來住世,代表「時」的希有。

第二個希有,是「處」的希有。所謂「處」就是說,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這麼一尊佛出現,這個地方是多麼的希有。

第三個希有,是「德」的希有。佛陀的德性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佛陀所傳的是無與倫比,超越萬法之上的實相般若,這個就是「德」的希有。

第四個希有,是「事」的希有。佛陀已經證悟了真實的智慧,具有大慈悲心,演化無量的法門,所以佛陀住世這件事情,是至大希有的事。

須菩提說,世尊你是多麼的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雖然菩薩已經得了果地,但是菩薩之上還有如來,可以教化菩薩,所以如來是菩薩的導師,也是聲聞緣覺的導師,更是十方法界的導師,我們稱如來為人天大導師。

如來的智慧是至高無上超出於一般人所尊敬的菩薩之上,但如來怎樣去護念付囑菩薩呢?我們知道菩薩分為十地,依照證悟的深淺而有不同的證量。如來的佛眼完全可以觀察到每一地菩薩的層次,而依照菩薩的根器來個別加以教導、照顧,所以如來是護念菩薩,讓祂們能夠一再地跟隨著如來學習,而沒有退轉。有的菩薩已經修得很好,菩薩的根已經將近熟了,那麼佛陀還可以給菩薩更大的智慧力,讓菩薩最後能夠證到真如。菩薩還是需要佛陀的加持力,才有辦法悟入真如的佛性,佛陀還要給菩薩教化力,讓這些根熟的菩薩能夠善巧地去教化六道眾生。

有一個很出名的故事,觀世音菩薩在修菩薩行的時候,發了大願要證悟菩提,要度眾生。但是觀世音菩薩在修行當中發覺眾生難度,眾生的業力如海,便退失了道心,道心一退的時候,因為觀世音菩薩發了願,頭殼就裂開,裂成了千片。阿彌陀佛有神通,發覺這位最得意的門生大菩薩,因為退道心頭殼破裂,趕快施展神功加持觀世音菩薩、護祐觀世音菩薩,把觀世音菩薩裂成千片的頭殼又縫合起來,這時觀世音菩薩也就變成了千手觀音了。我們可以跟大家稍微提一提菩薩的十地。菩薩要登地,依照《成唯識論》裡講的,要修十勝行,斷除十種障礙,證悟十真如,才有辦法一節一節的登地。

初地我們叫做歡喜地。初登地的人,能夠證到人空、法空,能證二空,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初獲聖性的人,心中時時都能夠產生大喜、法喜,所以這個地叫做歡喜地。

第二地是離垢地。祂不隨便去造業,能夠淨化自己煩惱的污垢。所以祂是很清淨的,很守戒的聖人,這是離垢地,二地的菩薩。

第三地的菩薩是發光地。發光地的菩薩因為禪定功深,已經能發無邊的妙慧光,所以登的地叫做發光地,這是第三層的菩薩。

第四地叫做焰慧地。焰慧就是菩薩智慧很旺,法悟得比較深,能夠用智慧的火焰把煩惱燒掉,所以叫做焰慧地。

第五地叫做極難勝地。就是很難超勝的意思。因為菩薩在這個時候,已經能夠融合了聖諦跟俗諦,能夠任運聖諦跟俗諦。一般修行如果修出世的聖諦,那麼世俗的法門,看起來就是互相違背的。簡單講啦!修行不要碰財,不要貪財,有污染,這聖諦跟俗諦就衝突了,但是到這一地的菩薩,祂能夠超越這兩個衝突的現象,能夠很巧妙的融合一起運用,所以智慧就更高了。

第六地是現前地。就是菩薩已經懂得緣起的道理,已經產生了無分別的智慧,證悟到無分別智,叫做現前地。

第七地是遠行地。遠行地是菩薩已經進入無相的功用,前面七地之前都在有相當中,到遠行地就已經超過了有相,超出世間小乘,走向無上乘的道路。

第八地是不動地。菩薩在不動地的時候,不只證無分別智,而且是無相,不為煩惱所動。而不動的時候還能夠任運,發揮無分別智,這是深地菩薩。八地以上是已經進入了深地菩薩。

第九地是善慧地。善慧地就是菩薩進一步能夠善巧任運這個法門,已經有成所作智的成就,能夠成就四種無礙解,就是對於法已經無礙,對於言辭已經無礙,對於義的道理已經無礙,對於辯才已經無礙,能夠非常善巧的智慧運用,能夠到十方法界去說法。有法無礙、辭無礙、義無礙、辯無礙,能遍十方,善於說法,這就是善慧地的菩薩。

第十地是法雲地。法雲就是大法的智雲已經在菩薩的心中,很明朗的悟入。法雲地的菩薩已經證得了法身,法身充滿。這是十地菩薩。

菩薩有這幾種果證的分別,能夠一層一層的上去。菩薩要修那幾種十勝行才能達到這十地?一個就是布施,一個就是守戒,一個是修忍,一個是精進,一個是靜慮,一個是般若,這個就是六度萬行。然後還加上了方便善巧的勝行,加上願行,加上力行,加上智慧,就是這十種。利用這十種法門來修到這十地。菩薩所破的十重障礙又是什麼?一個就是「意生性障」。「意生性障」是初地菩薩要去除的。這個障礙要去除兩種愚癡,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還有要去除惡趣、雜染,把「俱生障」、「所知障」斷掉一分了,才能去掉這個意生性障,才能登到歡喜地。由歡喜地再要往上的時候,要去掉邪行障,才能夠進入第二地離垢地。菩薩要把微細的錯誤愚癡去掉,而且種種的惡趣、愚癡也要去掉,讓這個業不要隨便的起來,一定要把這邪行業去掉。

第三地要去掉「暗鈍障」,這是第三地發光地菩薩要斷除的。暗就是指很昏暗,沒有修持陀羅尼法門,沒有去聞持法,這兩方面要改善,去掉昏暗跟遲鈍就能夠登到發光地。

第四地的菩薩是要把比較微細的煩惱現行障礙斷除,愈高地的菩薩是愈微細去除障礙的功夫,本身愛的愚癡、愛的執著要去除。

第五地的菩薩,要去除「下乘般涅槃障」。也就是說很喜歡涅槃,但是處理的不好也是一種執著。所以是下乘,就是小乘涅槃的希求,這個障礙要去除,才有辦法進入第五地的菩薩。

第六地的菩薩,要進一步去掉粗相的障礙,讓自己能夠呈現更進一步的境界。

第七地的菩薩,要進入微細的無相道,這是一個很高深的證悟功夫。

第八地的菩薩,在修無相當中還需要加行,需要時時提醒自己,這個執著於無相有束縛了,還不能得到自在,因為時時還在守無相,不能任運也不能現出淨土。菩薩再進一步能夠自在解脫的時候,就可以發揮善慧地的功能,開始可以轉法輪、辯才無礙、任運神通,開始在清淨當中還可以度化眾生,這個就是第九地菩薩可以做的事情。

第十地的菩薩是更加地得到大法的滋潤,已經現出了大神通,已經把神通的障礙去除了,菩薩已經證得了秘密義的智慧,得到大法藏。十地菩薩是可以轉大法輪的。到了十地的時候,還沒有到最究竟,雖然得到自在,還是沒有到極點,所以還會有微細的所知障。菩薩在任運當中,還是有一點點煩惱障,很細的,若隱若現的,不是很注意的話是覺察不出來,還需要佛陀再進一步的加持,要金剛定現前的時候才可以進入如來地。所以「《金剛經》」就是這個意思,你修禪定也要達到金剛大定啊!這個時候煩惱完全斷掉,知識的障礙完全能夠去除,證入大涅槃、大菩提,才能夠進入如來地。確實是這樣,你們分析菩薩的修證過程就知道,每登一個地就是斷一分的「俱生障」跟「所知障」,「所知」就是智慧的障礙,「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障,登一地才斷一分,登十地斷十分。菩薩在修行過程當中,也有退道心的時候。像我們每次度眾生,眾生沒有哭,我們都哭死了。因為眾生難度,真的是難度。如果沒有如來加持我們,時時默默的給我們力量,哪裡走得下去?中途就退了。人家講業如山,一碰就碰壁,鼻青臉腫我不幹了,包袱拿了就走了,一下子都走光光了。

菩薩在修行當中確實是需要如來時時的護念,所以才會說有如來住世是這麼的希有難得,這件事情是多麼的慶幸,是這個意思。今天就談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