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空見無執 自主任運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1年9月13日維摩詰所說經第二十七講講經開示>

我們今天繼續講維摩詰所說經的第24頁,第5行,仍然是「弟子品第三」裡頭的另一段對話:「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佛這次就告訴祂最大的弟子大迦葉尊者說,你去探維摩詰居士的病吧!因為祂前頭跟舍利弗講,舍利弗說祂不能去;跟目犍連講,也說祂不能去。祂們都告訴佛不堪去的理由。因為維摩詰辯才無礙,把祂們這些修行修得很精進、很高深的大阿羅漢,一個一個講得頭都抬不起來,所以祂們不願意去跟祂較量。

佛就告訴大迦葉,那你去好了。沒想到大迦葉也說,世尊,我不能去的。「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

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是以苦行而出名的。祂出外乞食的時候,跟別人不同,專門跟窮人討飯,祂不屑去跟有錢人家要飯。因為祂認為,窮人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前世沒有布施,沒有人給他機會去施捨,所以這一世才會比人家貧窮。大迦葉很慈悲,想要幫助窮人,所以祂只跟窮人要飯,讓他們有機會布施種福田。希望這些窮人,因為施捨給阿羅漢一飯一飲的這個慈悲心,未來得到福報,就不會這麼痛苦。這就是祂的慈悲。

但是維摩詰卻跟祂說,大迦葉,你是有慈悲心,慈悲窮人。但是,你還是有一個毛病,就是不能「普」。這個「普」,就是你不能平等、普遍地去乞討。你捨棄了富豪之家,專門去向貧窮的人乞討,這不是真正平等的慈悲,僅是偏向窮人,對於富人你就沒有慈悲了。所以維摩詰說,要用平等的方法,讓眾生都種福田。

維摩詰又說:「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祂說你行乞,應該用住平等的方法,有次第地去乞討。應次,是有次第,就是說,你應該一家、一家,這一家討完,就走到下一家,挨家挨戶去討。你不應該,噢,這一家是破的,你去敲門;下一家是很漂亮的大瓦房子,你就跳過去。你應該一視同仁,這樣子才是平等的行乞。

你行乞吃東西也要有一個正念,就是不是為了食欲之貪去行乞。這個講法很特別。「為不食故。」什麼東西不食啊?肉體是要吃的,那不食呢,是因為你要修煉你的法身,意思是,你不是為了貪吃,你去要飯。是為了修出你這個佛的法身之故,你才去要飯。

底下祂又講,「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摶食就是捏成一團。印度人吃東西,都是用手把飯捏成一團。這些阿羅漢去行乞,祂說,你吃並不是會讓你進入這個和合相的,而是破壞這個和合相。所謂「和合相」,就是五陰的假合。我們的身體是五陰的假合,是色、受、想、行、識。你去吃飯,就是要破壞五陰的和合相。也是說,不是用食物來養你這個五陰假合的肉軀,它是要破壞、去除五陰的假合。因為祂要修行,祂藉著吃飯這件事情,祂能夠「破壞和合相」,就是解脫。

「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不受,就是不受後有。所謂「不受後有」就是不受後來的生,就是「不受生」的意思,你這個肉體不會在滅亡以後,輪迴再生,所以叫作「不受」。

祂的意思是你吃也要吃得合乎於道、合於波羅蜜智慧,如此你去吃,你就不會落入輪迴墮落當中。不食,壞和合相,跟不受,都是要你修出清淨的法身。為了這個緣故,你去乞討,你就可以去拿那個食物來吃。這種道理,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聽得懂。因為大迦葉有智慧,所以維摩詰就是要點祂,開啟祂更大的智慧。

維摩詰這個大乘思想,是很高明的。祂讓你可以隨緣去吃東西,而不會造很多的業障,不會墮落,有辦法修出清淨的法身。所以這個真的是比較人道,對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很適合的。現在修行的人是比較修樂行,不像早期是修苦行。

底下,祂又繼續講,「以空聚想。入於聚落。」就是你集聚在一起,你要有「空」的思想才去聚。譬如你說,我要離開我的國家、我的國土、我的家鄉,你感覺快窒息了,受不了了。因為你不能用「空」來想它。你要想,這個聚也是暫時的聚,它終究是空,不要執著。

行、住、坐、臥都是修行。住,你一定要用空去想。你隨因緣住在一起。當這個因緣沒有了,也就空了。出家人也要這樣想,依因緣修行,所以大家就住在廟裡頭,等到這個因緣沒有了,那就分散了。

在家眾也要這樣想,今天這個家庭組成,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大家聚在這個房子,這一切也是空。因緣在,家庭在。因緣不在,家庭就沒有了,就散了。

記得小時候,兄弟姐妹整天在家裡很熱鬧,有一天你會發覺,每一個人都長大了。大哥、大姐,一個一個都結婚了,搬出去了,嫁出去了。到最後家裡只剩下年老的父母。你以前家的因緣通通都沒有了。而你自己另組織小家庭,另外一個因緣又出現。將來同樣的故事會重演,你的家庭也會膨脹、成長,最後又沒有。

所以,這一切都是空。依照因緣而產生的,它還是會歸於空。事實上「聚」是空性,依緣而生而已。

因此,說聚在一起的時候,你要用「空」來想。用因緣的觀念,因緣生,這個緣就在;因緣滅了,這個緣就沒有了。所以,小孩子長大結婚了,父母親都要看開的,不要捨不得。父母親年紀大了,要走了,也要看開。當然我們在沒有修行之前,講這個話是比較容易,做卻很難。但是你修行以後,有一天你會發覺,比較容易把這件事情處理得平淡一點,不會生生死死,痛苦到那個地步。即使有痛,也是短暫的。到時候自己會用佛陀的道理給自己開導,就很容易超脫,不會陷在痛苦當中,不能自拔。配偶也是,親情也是,演繹出來的,都是一樣的道理。你一定要用「空」的想法來想它。

底下講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你接觸到的六塵,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它,才能夠解脫。

祂說,「所見色與盲等。」凡是你眼睛看出去的,各色各樣的東西,就要像瞎子一樣,視而不見。見跟不見,對你來說,感覺相同。這就是你處理色塵的正確觀念。

如果你沒有這個訓練,你看到色,看到喜歡的,就心動;你一心動,就想要去佔有;一想要佔有,你就會產生痛苦,這就是苦惱的根源。所以你看了,要告訴自己,噢,我沒看見。這樣訓練,它是有用的。我們出家人每天都是這樣訓練的。看了,儘量不要著迷,你要訓練自己,好像瞎子一樣,看了好像沒看。

「所聞聲與響等。」聲就是另外一個塵,聲塵,聲音。你聽到聲音,你就把它當作是一種Echo「響」,就好像山谷裡頭的回音,沒有實在性。你們都很聰明的,一聽到Echo回音,知道是假的,就不會去抓它。所以祂的意思是,你聽到聲音也要把它當成是回音,一下子就沒有了。

「所嗅香與風等。」這裡是講鼻根。鼻根會聞到香味,不管什麼味道你都會聞到。這裡講的是香味,因為臭的味道你會很不喜歡,你會假裝沒有聞到。但是聞到香味的時候,你比較難抗拒,很想聞的。你要將香味想成一陣風一樣,風吹了,它就沒有了。

「所食味不分別。」這是講你的舌根。當你舌頭嚐到美味的時候,你要怎麼處理呢?不管你吃到的是什麼味道,都不要給它分別。吃到好的、不好的,不要分別。辣的,跟沒有味道的,也不要分別。要一律平等看待,這樣你就不會去追逐它。所以,佛陀說要破味覺的執著,你就要告訴自己,沒有分別。

另外一個就是觸,觸根。「受諸觸如智證。」當你接觸到一個東西,你就會有覺受,你就忘不了了。佛陀告訴你,要用智慧來看待這件事情,你要「智證」。要知道一切是空,不管你的覺受是粗的、細的,痛、癢、熱、燙、冰,你完全都把它看成空。這樣觸根就對你發生不了作用,你就不會墮落。所以,修行確實可以修到這個地步,「色、聲、香、味、觸、法」,對你來說,完全不起任何的分別作用。

我們讀密勒日巴尊者的生平故事,知道祂吃什麼東西都很隨便,山裡有什麼,祂就吃什麼。祂就是在練這個食味不分別的功夫。每次祂被壞人痛扁之後,等一下祂又站起來,好像永遠都不會死的樣子。強盜去搶祂,把祂丟得像個麵粉袋,倒在地上,奄奄一息,過不了多久,祂又坐了起來,又在禪定,祂有這個神通。為什麼呢?因為祂修成完全以空見來訓練自己。

所以,即使今天有人打你,打到很痛,你只要空見的念頭轉出來,你痛的程度會降低的,你會變成有忍耐力,而且會恢復得比較快。你只要告訴自己沒病,我告訴你,你的病就好了一半;你一想到你有病,那很奇怪,你就一天比一天病得重。

所以,修行人要這樣子訓練自己,以培養正念,正確的觀念。你要認知諸法好像夢幻一樣。

你看到的「色、聲、香、味、觸、法」,你都要想,這一切都是虛幻,像風、像回音,一下子也就沒有了。因為它是虛幻的,最終都會不見的。法本「無自性」、「無他性」,也不會依它而產生這個性出來。因為法「本自不然。今則無滅。」就是本來就不會點燃的,也就不會生的,所以就不會滅。這個法是無生無滅的意思。本性是無,所以它不會有生,也不會有滅,完全是幻想的,是依著因緣產生的一個暫時幻想。依這個想法去想、去吃東西,你就不會執著於這個食物;你依這個想法去穿衣服,也不會執著於這個衣服;你用這種想法去住房子,更不會執著於一個房子;去聞香味,你也不會著迷於這個香味;你用這個想法去對待觸覺,你就不會著迷於觸覺。

你一定要這樣告訴自己,一切都是空,沒有自性、無生、也不會滅。所以,凡是有所執著,你就是陷入了「有」的執著,這個就不是正見。要用這樣的心態去「行、住、坐、臥」,才能證得你的法身。這就是最高的大乘菩薩的智慧。

底下祂又講︰「迦葉。若能不捨八邪。」佛陀認為行者要能夠不捨棄這八種邪見,不要怕去接觸不好的東西。因為阿羅漢都是求清淨的嘛,凡是不好的,祂們認為會污染祂們的,都不去接觸。八邪就是與八正道相反的。祂說你如果能夠捨棄這八邪見,「入八解脫。」你就能夠超然地進入八解脫,這個才是「以邪相入正法」,用邪的相修進去正的法,這才是真正的高明。這就是大乘菩薩道。祂認為正跟邪沒有分別,你跟正人可以接通,跟邪人你也可以接通;在正道裡頭你可以走,在邪道裡頭你也能夠走。在任何情況下,你都能夠轉化自己,產生正念,進入正法,這才是真正的大修行人。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跟任何人在一起,你都可以修行開悟,這才叫做大乘行者。

你能夠「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你能夠拿到一個飯,就布施給所有一切的法界眾生,供養所有的佛菩薩,所有的聖賢僧,然後你才吃,這樣就沒有煩惱。你不是要在禪定當中斷這個煩惱,也不是要出定來去做什麼事情,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你不是要住在世間,你也不是討厭生死,要去住在寂靜的涅槃當中。輪迴世間跟涅槃沒有分別,這是大乘的般若思想,要有很大的智慧才能領略其中的道理。

大菩薩即使做事,也是在禪定的,祂都是任運自如的。有定,看起來好像又沒有定;沒有定,看起來祂在忙亂中做事,其實祂在禪定當中。因為祂能夠自主自己的心,不會讓它偏離正法。

嗡嗎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