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精進正信 緣起是道場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5月2日維摩詰所說經第52講開示>

頂禮根本傳承上師蓮生活佛,頂禮南無地藏王菩薩及壇城諸尊。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師兄姐,大家午安。

我們繼續講《維摩詰經》第42頁──「菩薩品第四」,維摩詰居士講「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

上一次談到「三十七品」中的「四念處」與「四正勤」,這八品是可以增加眾生的智慧,增加慧力,因為它有正確的智慧與觀念。再來的四個道品就是「四神足」,「四神足」也叫做「四如意足」。前頭是修智慧,後頭「四神足」是由禪定功深而達成的,是四種禪定的名稱,有「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這四種。

「神足」的意思是,你在禪定當中,你心裡想要往哪裡去,它就會往哪裡去;你想看什麼,它也能夠看什麼;你想要得到某種精進也可以。所以就是很特殊的,由禪定達成的一種神足通,也就是一種神通法力。

「三十七道品」中還有「五根」、「五力」這十品。你要修「五根」、「五力」。「五根」就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就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根」是由「信力」達成的,你的信仰的根力要讓它增長,增長信佛的力量,讓你能夠破除其它的邪說、邪信。所以,這個「信根」一定要扎得很深,你的信仰才不會顛倒反覆,也不會退失道心。「信力」是要對治邪信「進根」就是精進的根,你要修出這個精進力,修出精進力才能夠破除懈怠。所以你要對治你的懈怠,一定要把根扎實,增長它。

「念根」是念本具佛性,念修道心,更無他念。「念力」是讓「念根」增長,以破除邪念的,也就是你要把正念扎得很深,一直滋長出來,才能夠破除人的邪念。

「定根」是攝心修種種道法,專心一致不散亂。「定力」是讓「定根」增長,一心不亂,入於禪定;「定力」是要破除亂。你為什麼會亂想,因為你沒有定力。很多人會有很多顛三倒四的念頭,而且心思不定,心思不定就是因為定根、定力不足。所以「定根」要增長,才能有「定力」破除你亂想的業障。

還有「慧根」,「慧根」是修諸善法,啟發智慧。而令「慧根」增長,你才能夠破除三界的一切煩惱迷惑,這「慧力」要足,你才不會有三界的「見惑」、「思惑」等種種迷惑。

所以「五根」、「五力」是指「信、進、念、定、慧」。佛陀講了,成佛要五根具足,你五根缺一就成不了佛道。所以,修行一定要「信、進、念、定、慧」具足。

再來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就是「七覺分」,或稱「七覺支」,這也是修行很重要的,不能缺少的方法,就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行捨覺支」。

「擇法覺支」是教你要懂得擇法,要懂得擇正法、擇善法,不落入外道邪道。所以,修行的人要培養「擇法覺支」。

還有,你一定要有「精進的覺支」,「精進」在這個「三十七道品」裡頭,每一個地方都出現,「精進」是修行絕對不可以少的。「喜覺支」,就是你能夠得到法喜的覺受。還有,你要得到「輕安的覺支」,又稱「除覺支」,是在修行上能斷除煩惱而生輕安的一種覺支。「念覺支」也就是修正念,時時不忘三寶。「定覺支」就是修諸禪定,不生愛見貪著。還有「行捨覺支」,就是你要能夠行道,而且要能夠捨棄不實的境界,內心平等,無有執取。能夠行也能夠捨,能夠提起也能夠放下。這就是修道法不可缺少的七種覺支。

再來是修「八正道」。「八正道」是所有修行的人,必然要走的八種最正確的道路,最正確的修行方式。「八正道」就是培養「正見」,正確的見解;「正思維」,正確的思想;「正語」,端正的語言;「正業」,行正的善業;還有「正命」,培養你自己真正的使命,也就是修行之命;「正精進」,就是離惡向善,勇猛精進的努力;還有「正念」,即不生邪念,常憶念正道;「正定」是一心專注,不向外馳散,也就是正確的禪定。

所以,維摩詰居士說依「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三十七種道品來修行,就能夠達到解脫。而這個解脫就是「無為法」,就是「出世法」。所以,維摩詰居士講,你要成為道場,就是要依著「三十七品」來修,捨去了「有為法」、「世間法」,而行出世的三十七品,才能夠達到清淨解脫的道場。

基本上我們學佛的人三十七道品都要修,要時時讓你的修行生活當中能夠符合這三十七品。因此,修行人凡是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見解、不正的言語、不正的行為、不正的念頭、不正的精進、不正的禪定等,這都不能讓你解脫。所以,世間的一切有為法的精進,都不叫做「正精進」,那是輪迴中的一種「精進」,不是我們脫離輪迴的精進之道。

譬如說,很多從事商業的人,一天不只工作八個小時,他們可以工作十六個鐘頭,也可以工作二十四個鐘頭,非常的精進。但是,這不叫做「正精進」。你為了你的身家、財力,為了你的生命、錢財,努力追求,這不是三十七道品裡頭的「正精進」。而所謂「正精進」是修持佛法,行善道,這種解脫之道才是「正精進」。

如果你常常會迷惑,就一定要培養你的「念根」、「念力」,才不會產生邪念。我們修真佛密法正是在增長念力,斷除邪念。

「定力」是破除亂想,你修禪定就是解脫的一個方法。「慧力」是你在修行的時候得到佛光的注照,會增加你的智慧。我們每天在修密法當中,「五根」、「五力」是很容易產生的,信仰增強,精進不斷,念力增強,定力增強,慧力增長。

而「四神足」這些神足通──「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也是藉由我們每次修真佛密最後可達到的。「四神足」是由修定而來的,因為心的清淨而產生的一種神通任運的通力。

「四念處」、「四正勤」是我們要知道的一種智慧。事實上我們在學佛修行當中,這三十七道品確實是有很大的助力。

接下來我們談一談維摩詰居士另外介紹的一種成道之法:「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四諦」講的就是「四聖諦」,一般講「四聖諦」,是「苦、集、道、滅」。「苦、集、道、滅」這四諦觀就是出世之觀念。小乘講「四諦」也能夠解脫。大乘講的是「一諦」,「一諦」就是講「諸法無我」、「法無我」,講的是諸法的實相這一諦。所以,由於知道有苦,你就要解脫,你能夠不落入世間道而能夠走出世間的道路。小乘知道諸苦集合在一起,會達到最大的苦,「苦」不斷,所以,就要用道法去修行而達到「滅」。

根據我們根本上師講的,這個「滅」就是講「寂滅」,也就是「涅槃境界」。所以,你修道到最後會進入寂滅解脫的涅槃之境。我們如果是在生的時候,達到心的寂滅境界,心解脫了,這叫做「有餘涅槃」。如果你圓寂以後進入涅槃的境界,那就是「無餘涅槃」。同樣都是可以達到寂滅的境界,不管在生或死後,都是可以達到寂滅的境界。所以,你由小乘、大乘去修,最後你都會達到寂滅的境界,成就道場。

底下講「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修行是要去除我們的無明,還有讓我們「生、老、病、死」這種輪迴的苦,不再出現。所以,一般人希望要讓無明盡,也讓老死盡。但是依照「緣起觀」,事實上維摩詰居士祂認為一切的無明跟老死的輪迴現象,都是一種緣起,你落入了這個因緣,因緣生,無明生。所以,「緣起」的這個觀念,讓你認明了諸法生滅緣起的現象。

因緣生,法生;因緣滅,法滅,法緣也滅。我們人也是因為因緣而生長出來的,將來因緣沒有了,也就沒有了。但是,這個「因緣」像一個鍊子,是生滅不已的,生生不息。所以,無明也就這樣,沒有辦法止盡,無明跟老死一直無盡。

藉由「緣起」的這種認知,你能產生智慧而觀破緣起,超脫這十二因緣的束縛。當你依緣起的觀念看破,認為一切的緣起仍然是空,你用這個空看破它,求得了解脫之後,就可以成道。

如果你不能看出「緣起」的空性,而落入執著的話,就永遠不能出離。你如果不能產生厭離這十二因緣的生活方式,就永遠陷在裡頭,沒辦法跳脫人的這種命運。

在法界當中「無明」等於沒有止盡的,「生、老、病、死」也沒有止盡的,永遠不斷。所以,你一定要看破。有些眾生沒有這種佛緣,他不知道要看破。

像我自己的小孩,就是這個模式的。女兒好像中學的時候看人家都有男朋友,她就已經擔心自己會變成老姑婆,然後大一也沒有,大二也沒有,整天都是很沉悶的。她說,我一定會變成沒有人要的。好啦!總算還沒有拉警報之前趕快找到一個,然後歡歡喜喜的,畢了業就趕快結婚。結婚後,夫婦兩個找了很好的工作,很高興。那我也覺得安慰,因為這是她們要的生活,他們能夠如意,你也是他們喜歡就好了。就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計畫要生孩子。但是我心裡想,我們以前走過來的路,現在看人家跳進去,照樣在走,覺得也是很無可奈何,覺得人真的是很可憐,是這樣在生活的。以前自己身在其中不覺得,只覺得這是人生大事,人生最興奮最大的願望,就是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功成名就,讓眾人羨慕,讓眾人稱讚。這是人生大事、大目標。這一切都是順著因緣發展的。

但是,能夠早早認知十二因緣的痛苦,求得解脫,是不幸中的大幸。萬一你已經選擇了要解脫,少不了要修「三十七道品」的,你不能心裡想解脫,但是你的行為,沒有把道品修出來,那也是一樣的遺憾啊!

所以,維摩詰居士講這麼多成道的方法,真的是苦口婆心。其實只要你依其中的一個法門去修就可以成道的。但是祂給你這麼多的方法,你一定要抓到一個對自己最好的方法去修,而且是要精進,讓你的「定力」、「慧力」,同時增長,你才有辦法斷離,所有眾生像山跟海一樣深厚的業力,你才能夠清淨,才能夠解脫業力的牽纏。輪迴的業流,是很濁、很重的,以你一個人的力量,如果沒有拿出大丈夫的毅力跟決心,很快又會被滅頂,很像火山爆發時那種恐怖的力量,一下子就把你熔進去了,你就沒有了。

有時候我們有一些人會受到刺激,就會說他要發心出離。但是他只要有這個很大的念頭出來,業力的洪流馬上就捲過來了。他不發這個願都沒有什麼事情,人家都不理他的;但是他一發這個願出來,奇怪了,陽的也要找他,陰的也要找他,讓他來不了佛堂,接觸不了佛緣,真的很奇妙。業力就像鯊魚一樣,跟著你屁股後面,你不想游離這個大海的時候,你是你,它是它,沒有人理你。一但你想要脫離大海往另外一個方向去,它馬上轉回來把你咬回去。是這麼厲害的喔!所以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要很強地把你的根力扎實,要不然冤親債主統統回來找你,軟硬皆施。

像你要出家,家人一定說死給你看的。但是你要心硬如金剛,你唯一的正念就是成佛。你沒有什麼好跟人家辯論的。你跟他講人間世俗的倫常道理,一定辯輸人家的。像以前清朝的順治皇帝,說要出家,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居然要把祖先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不要,要去出家。他的母后和所有的臣子都覺得他入了妖道,要拋棄這些。他母后不准他出家。他說不自由毋寧死:「我願意讓母后賜毒藥。」他要喝那杯毒藥,他的決心很大。真的!他很慘!母后真的要拿毒藥給他喝,結果他的姪子偷看,就跑出來把給他的毒藥打翻救了他。這時機一破掉,大家狠不起心來了,不會再送第二杯了。母親再狠,好像也就手軟了。所以最後沒有辦法,他自己削髮出家,叫侍女給他剪頭髮,然後穿著僧服出來,就表示他出家去了。他的母后沒辦法,最後就叫他們在詔書裡頭寫:「皇帝死了。」所以,歷史上就寫順治皇帝是早死,二十四歲。但據說,他是出家種田去了。

所以,你要出離,這個決心是要很大的,你唯一的理念是什麼,你不願意過這種墮落的、世俗的、沒有希望的、黑暗的生活,你一定要出離,要解脫,你要走向成佛之路。這就是你面對所有一切的事情,將來一切任何的變動,一切的業力,一切的無常,你唯一能夠告訴自己的就是這個。

所以,你不能忘記修行的目的,你忘了,會又被拖回去舊的生活模式,這樣一來,又是修不成的。其實,如果你第一步已經跳出來了,忘了,又跳回去,又過起從前那種生活,那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所以,修行的人自己的「念力」要堅定,「信根」要扎緊,「精進力」要確信,千萬不要懈怠了。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