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5月16日維摩詰所說經第54講開示>

菩薩品第四十三頁第四行,佛陀及維摩詰與光嚴童子的對話,談到道場的意義。光嚴童子問維摩詰居士說:「居士從哪裡來?」祂說:「我從道場來」。光嚴童子問祂道場所指為何物,維摩詰就告訴他關於道場的解說:「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這個力講的是十力,是佛所具有的十種智慧成就。無畏就是無所畏,不共法就是最高的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力第一種是「處」和「非處」,「處」就是正,「非處」就是不正。祂有這個智力能夠辨明如理或是不如理,所以祂所做出來的,完全是最中道的。第二種力,祂知道你這樣做將來會得到什麼業報;也知道你這一世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命運,祂能夠清楚明白三世業報的一種力量。第三種力是諸禪解脫的三昧智力,祂的智力能夠讓祂明白禪定的境界,明白禪定的解脫之道是哪一種解脫,完全不會混淆。第四種力是知根性,祂能夠知道眾生種種的根性的優劣。能夠識別根的種類,就能夠應機而教,而不會教導錯誤的方法。第五種力是知種種解智力,祂的智慧完全能夠解析、能夠明白種種的智解。第六種力是知種種界智力,祂能夠清楚十法界的事情,清楚十法界的種種分別、行程、結構、習性等等法界的一切情況。第七種力是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祂知道你將會到什麼地方去,知道眾生將來會達到什麼樣的境界的成就,也就是說,祂能夠辨別眾生的將來去處。第八種力是知天眼無礙智力,祂具有無礙的天眼,所以祂知道一切法界的事情。第九種力是知宿命無漏,祂能夠有無漏的宿命的能力。第十種力是永斷習性,祂能夠永遠斷除導致輪迴的習性。

這十種力,乍聽之下,不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和困難,但是如果要仔細地來講解它的話,就會知道每一種力的成就都是深不可測,要非常大的智力才有辦法達到的智慧力。譬如「處」跟「非處」,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最正確,怎麼樣叫如理,怎麼樣叫不如理,每個人都有一個標準,每一個人修行以後都有自己修行的道理和準則。但事實上,這樣的判別力是很膚淺、不圓滿、有過失的。還沒有到達究境之前,眾生的覺悟都有過失。社會上許多人因為知道了一些做人處世的修行之道,就你說我,我說你,你批評我,我批評你,講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分析他們所說的話,其中漏洞百出,都是自己有偏見的道理講出來、演繹出來的某些言論,根本不用去反攻這些言論,它自己都沒有辦法自圓其說,其言論不攻自破。

每個人所講的一套很圓滿的道理,既便講得非常得意非凡,在明眼人看來,無非都是一種編製出來的迷惑眾生的幻網,完全不是真理。行者要有這個力量,能夠知道如法不如法,不能人云亦云,沒有分辨力。

還有「諸禪解脫」,能夠解脫三昧力。禪定境界的分判是很高深的,不是只會禪定就能得到解脫。因為禪定的境界是微細的,達到某一個地步,會上到什麼境界,自己不一定有辦法分辨的。有時認為自己已經是達到很深的境界,事實上很可能是進入了昏睡的狀態,可能不是自己想的那個樣子。所以這種境界要不斷的智慧開發,要有很大的智力才能夠辨別它的真假。

比如師尊蓮生活佛寫的一本書名叫《月光流域》。師尊把祂修行很微細的境界一點一滴都講出來,把祂禪定的體驗、覺受,還有衪自己心靈的動向,完全在書中表白出來。這是祂的慈悲渡眾生的大願力,把祂個人所有的東西全部坦白出來,這是非常珍貴的。這本書表面上看起來很奇妙,事實上它是很深的,如果不到那個境界是沒有辦法了解的。可見師尊的禪定境界非常的高深,祂可以分辨自己所到之處,知道什麼境界應該停留,什麼境界應該離開。如果還沒有修到能分辨的程度,行者到了某一個境界就會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就不是好的境界。

還有執著諸根性類,如果不能分辨眾生的根器,就不能好好地善導眾生,還會教錯法,你會把對方不能夠接受的法給他。不是傳給大根器的人太小的法,就是小根器的人塞給他大法,這樣完全沒有辦法利益眾生,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智力,是一般人肉眼分辨不到的。一般人想的智慧與聖人講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一般人的智慧認為,你很會答辯,就會被認為很聰明,其實不是這樣子的。所以這也要有大智慧的人的力量,才能夠有這種識根的能力。「知種種解」是指種種的現象都能夠了然於心。「知種種界」是知道法界中種種境界是什麼樣子的,知道將來可以到什麼地方去,將來的成就等。知天眼、知宿命,這些通通都是大神力,是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的,也不是小修行人能做得到的。

永斷習氣,列位大神力之終,可見要斷習氣是多麼困難。平時經常講要斷惡習,但是眾生往往是斷了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回來了,事實證明斷習氣是非常困難的。能夠永斷習氣,你才可以解脫,就清淨,沒有辦法斷還是凡夫。因為這裡講的習氣,不是講普通人的習慣,祂講的是一種「種子」,習氣是一種種在最深的業識裡頭的種子,表面上靜止,有機會它又會長出來,因為種子還在,要斷到最深的種子裡頭,才能夠叫做永斷。

比如有吸毒習氣的人,如果只是抓去戒毒中心,或者是不給他吸毒,他可能斷一陣子,但是他習氣沒有拔根的時候,將來有機會,又會死灰復燃。好色也是一樣,你給他講很多因果道理,他只是暫時不敢動,但是過一段時間,他碰到了,好色的種子又萌芽了。很多不好的習氣是業力的使然,斷習氣等於是斷業力,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有辦法斷的。

我自己以前也有這種感覺,在修法過程中,我很注意習氣的問題,但是我知道自己本身的習氣,不是三言兩語,也不是三年五年斷得了的,而且每個人身上的習氣不只是一種二種,很多很多的不同種類。有時候看上去是一二種習氣,那是人家最討厭你的時候看見的,因為你干擾了他人,別人就會指出來你這種不好的習氣。在你沒有干擾別人的時候,別人是不覺得你有習氣的。事實上,每個人舉手頭足都是習氣的假合。比如吃東西,就有吃東西的習氣;聞香味就有聞香味的習氣;眼睛看就有眼睛的習氣;耳朵聽也有習氣;手的動作,肢體的動作,也是習氣的樣子。生活中種種大大小小在做的,通通跟習氣有關。所以說,修行就是要去對治自己的習氣。

講到「無畏」,就是不害怕,沒有畏懼,佛有四種「無畏」是最圓滿的。第一種無畏是一切知無畏。祂達到了最高成就的最圓滿的宇宙的智慧,祂證得的智慧是沒有什麼畏懼的,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嚇倒祂。祂的智慧是菩薩所不能解,聲聞緣覺所不能及,也是天魔天界的眾生所不能及的。

第二種是漏盡無畏。漏盡就是無執著之漏,無我執之漏、無法執之漏,一切的障礙執著完全沒有,煩惱也沒有,所以衪能夠說自己是漏盡無畏。

第三種是障道無畏。祂對於一切障礙正道的不害怕,意思是障礙正道之法,祂不去排斥,也不會畏懼,祂完全知道法界的一切。像我們認為不要接近那些不好的東西、不好的法門、不好的道理、不好的地方,但是在祂眼中沒有這些事情、沒有這些畏懼,因為祂已經非常明白正法與障道法是一非二,故在祂的心中不會產生任何的疑懼和害怕,祂完全打破了無明分別見。

第四種是集苦滅道無畏。祂能夠把苦給斷滅,進入道之中、進入涅槃之中。無畏就是你想問祂最高深的,祂都明明白白,祂不會害怕。生命的輪迴更替對祂來說沒有秘密,全部是敞開的,所以佛是無畏的。

佛說無畏,是因為祂有十種智慧力。菩薩也還是有一點疑惑的,祂不是完全絕對的究竟,祂還不能講證得了四無畏。只有一切都明白的時候,祂講的才是最真實的。所以說眾生還沒有修到佛的境界的時候,講出來的話都是有漏的,還是有虛妄的成分。境界越低漏得越厲害,漏洞就越多;境界高講得話雖然比較圓滿一點,但是也不是最圓滿,因為沒有證到最高境界之前,他們還不能洞悉一切的法,宇宙之間的秘密還沒有貫穿,所以跟佛比起來還不夠圓滿,還是有漏。

一般大家在使用、世間遵行的法叫做共法,不共法是很特殊的意思,特殊的條例、特殊的情況、特殊的法門,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的。佛的十八不共法第一個是身無失。祂的身體的行、住、坐、臥完全沒有過失。第二個是口無失。祂口說出來的話沒有過失。第三個是念無失,祂的念頭、祂的想念、祂的理念、意念沒有過失。這些身口意的無失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身體,舉手投足一定造業,造業就是過失。口說出來的一定有漏洞,我們的意念差不多念念都是錯的,只是多錯與少錯的區別。在佛的眼中,我們的言行念念都是妄念,句句也是妄語,身體做出來的通通都是妄行。第四個是無異想。祂沒有怪異的想法。異想就是每天幻想很多荒謬的東西出來。有的人爬到摩天樓,從摩天樓上跳下來,因為他要跟動物界比賽。有的人還裝上兩個翅膀去飛,他認為鳥可以飛,為什麼我不能飛。因為有這種種的異想,所以眾生會去做很多錯誤的行為。第五個是無不定心。無不定心就是心沒有不定。眾生的心都是不定的,每個人都有深淺不同的毛病。修苦行的外道,就是因為心不定,管不住自己的心,就把自己綁起來吊在樹上,或者把舌頭吊起來,不讓自己亂講話,但是到最後,將自己折磨得半死,還是沒有解脫,智慧也沒有長出來,他的心還是不定。所以說,要心定是很不簡單的。

有人問:每個道場的靈氣有沒有分別?這個問題要看你的心,只要心如如不動,什麼地方都一樣,沒有分別。你的心能夠定到最深,你就是佛,那你還需要去道場嗎?但是眾生的心就像猿猴一樣,今天在這裡修法,覺得很好、很安靜,明天就會覺得這裡很亂;今天喜歡這個唱誦,明天不喜歡那個唱誦,通通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表示自己的定力還不夠。所以理論是理論,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就是因為你不是佛,你還沒有這種定力,所以需要找一個道場,藉助道場的定力給自己定下來。而道場的區別在於,道場的境界越高,氣就越穩定,眾生心也就越定。相反,道場境界不高,氣就亂,眾生心就亂,所以說是有分別的。

師尊蓮生活佛已經修到了無不定心,所以衪可以每天去墳場給人家灑淨、做白事,祂不怕那裡的鬼眾,反而度他們皈依,度他們學佛。因為衪的心如如不動,所以衪去到哪裡都一樣光度不滅、證量不減。而普通修行人只要一離開道場,馬上就會跟著眾生跑。所以說,方便法都是有分別的,只有勝諦才沒有分別。

第六個是無不自己捨。任何需要捨的時候,祂都知道自己要先捨。有競爭、有衝突的時候祂一定捨,只有佛才有這種當下能捨的力量。第七欲無滅。第八精進無滅。第九念無滅。第十慧無滅。第十一解脫無滅。第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在這些欲、精進、念、慧、解脫、解脫知見之後,祂加了一個「無滅」,這是很微妙的。本來修行人是要滅除這些,但是佛的不共法是,祂不要讓慾望完全斷滅。證得佛之後已經不需要精進,所有的念頭已經通通淨化,但是衪不讓自己的精進斷滅,也不讓祂的念頭真正的滅掉,不讓衪的智慧斷滅,也不進入解脫的斷滅中去,祂對於解脫的見解也無滅。意思是祂不讓自己進入滅盡的斷滅境界。因為進入了滅盡定,祂再也不能轉法輪,不能度眾生,也不能利益眾生,所以祂不讓這些達到斷滅的境界。這就是我們在維摩詰經裡頭一直講的,祂不讓這無明淨,也不讓老死淨,就是跟這十八不共法是有關係的。

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三明是天明、宿命、漏盡,完全無礙的通達。你在一念之間,都能夠了然法界的一切法,洞悉明白,無任何一絲罣礙,就叫做成就一切智。宇宙法界的一切智,你都證得了,你就能夠做於這個道場。而這個道場是,一念知一切法,一念之間,一切法都包容在你的智慧當中。永遠是無礙、洞悉一切的,這才叫做成就一切智。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祂說,這樣子,善男子,就是指光嚴童子,菩薩如果依照我剛剛講的這些波羅蜜的智慧來教化眾生的話,那麼祂凡有所作為,要做利生的事情,祂的舉足下足就是腳抬起來、腳放下,從祂的輕微的一舉一動當中,你就知道了,祂是從這個道場來的,祂是合於佛理的。祂是住於佛法而不會偏離佛法的。你看祂就知道這菩薩是具有最高佛智的一個大道場。所以「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維摩詰把關於道場的這麼多的道理,這些波羅蜜一一列舉出來,講完以後,當場五百個天人,馬上智慧頓開,發起正覺之心、大菩提心,得到了正覺。所以光嚴童子說,「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有這麼犀利的辯才,智慧這麼高,我不能勝任去探病這個任務。這就是光嚴童子與維摩詰一段很精采的對話,其中這個道理也非常的深奧。

嗡。嗎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